在线试读:科普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目录
 
冥古宙(45.7亿年前-40亿年前)
地球,太阳系的一颗行星(45.7亿年前)
月球就这样形成了(45.1亿年前)
地幔下的地核(44.5亿年前)
磁性的保护盾(44.4亿年前)
地球,蓝色的星球(44亿年前)
岩石再未有过的模样 (40.3亿年前)
太古宙(40亿年前-25亿年前)
后期重轰炸期(40亿年前)
水,至关重要的液体(38亿年前)
生命最初的痕迹(38亿年前)
巴伯顿的重要线索(36亿年前)
黯淡太阳悖论(35亿年前)
细菌毯(35亿年前)
氧气有毒!(35亿年前)
 
元古宙(25亿年前-5.4亿年前)
生命造就的矿物(25亿年前)
地质构造的转折点 (25亿年前)
大气的变化(24亿年前)
雪球地球 (24亿年前)
海洋中的铁矿(24亿年前)
最早的多细胞生物?(21亿年前)
细胞拥有了一个核(21亿年前)
线粒体在细胞中安家(20亿年前)
天然核反应堆(19.5亿年前)
真核细胞驯服了光(15亿年前)
繁殖新模式(15亿年前)
罗迪尼亚超大陆(11亿年前)
保暖的盖子(8.5亿年前)
回归寒冷(7.5亿年前)
轻质的冰拯救了生命(7亿年前)
冷与热(6.5亿年前)
臭氧层(6亿年前)
马特洪峰的峰顶来自非洲(6亿年前)
埃迪卡拉,第一个知名生物群(5.85亿年前)
不是海藻、不是细菌、也不是胚胎(5.7亿年前)
 
显生宙(5.41亿年前至今)
 
古生代(5.41-2.52亿年前)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5.41亿年前)
保护性骨骼(5.41亿年前)
紧邻苏格兰的阿登地区(5.3亿年前)
澄江生物群(5.2亿年前)
金(5.15亿年前)
伯吉斯,致命的泥流(5.05亿年前)
大地上的植物(4.8亿年前)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4.45亿年前)
从光合作用到化石燃料(4.4亿年前)
植物的新种类(4.2亿年前)
岩石决定植物(4.06亿年前)
水外足迹(4亿年前)
老红砂岩大陆(4亿年前)
种子发育(3.9亿年前)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3.72亿年前)
水下撒哈拉(3.7亿年前)
水中的动物(3.65亿年)
石炭纪的加拉帕戈斯群岛(3.2亿年前)
羊膜防止干燥(3.1亿年前)
我们燃烧的煤(3.15亿年前)
钙铀云母(2.95亿年前)
新红砂岩(2.6亿年前)
中国的超级火山(2.58亿年前)
 
中生代(2.52亿-6600万年前)
第三次暨最大的生命大灭绝(2.52亿年前)
大陆分离(2.5亿年前)
菊石占据海洋(2.5亿年前)
饱含水分的岩石(2.35亿年前)
恐龙的时代(2.3亿年前)
欧洲的一道盐层(2.3亿年前)
地球的天文周期(2.25亿年前)
亚利桑那的石化森林(2.18亿年前)
水的侵蚀(2.1亿年前)
危险从天而降(2亿年前)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2亿年前)
纳瓦霍砂岩(1.9亿年前)
“小”危机(1.82亿年前)
季风猛烈的时代(1.8亿年前)
马达加斯加鲸基(1.7亿年前)
来自地球深处的热水(1.65亿年前)
从海底到高山(1.6亿年前)
消耗能量的骨骼(1.6亿年前)
玉(1.58亿年前)
恐龙飞起来(1.55亿年前)
索侯芬石灰岩(1.5亿年前)
多种多样的藻类(1.46亿年前)
南大西洋的扩张(1.3亿年前)
终于到了开花的时候(1.3亿年前)
被困住的恐龙群(1.25亿年前)
大西洋的盐与石油(1.25亿年前)
阿萨巴斯卡的油砂(1.2亿年前)
赭石(1.1亿年前)
钻石(1亿年前)
动物粪便组成的悬崖(8500万年前)
生物磷酸盐(7000万年前)
 
新生代(第三纪与第四纪)
大规模火山爆发对世界的影响(6600万年前)
陨星坠落对世界的影响(6600万年前)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6600万年前)
印度的漂移(6500万年前)
祖母绿(6500万年前)
最热的时候(5600万年前)
琥珀(5600万年前)
独一无二的资料库(5200万年前)
巨人之路(5000万年前)
有毒的湖(4700万年前)
热带气候下的巴黎(4500万年前)
魔鬼峰(4050万年前)
山的沉浮(4000万年前)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4000万年前)
沙漠中的鲸鱼(3800万年前)
钻石坑(3570万年前)
亚洲大陆板块的台球游戏(3500万年前)
南极被冰封(3400万年前)
喜马拉雅山拔地而起(2500万年前)
一座岛的诞生:冰岛(2400万年前)
黄石公园,最大的活火山(1700万年前)
化石钟(1000万年前)
图迈(700万年前)
图根原人(600万年前)
地中海干涸(600万年前)
露西(320万年前)
墨西哥湾暖流(300万年前)
 
第四纪(260万年前)
南北美洲的连接处(250万年前)
人属(240万年前)
火的使用(100万年前)
死海(100万年前)
尼安德特人(公元前25万年)
智人(公元前20万年)
埋葬死者的人(公元前10万年)
流星陨石坑(公元前5万年)
艺术大爆炸(公元前3.5万年)
当英吉利海峡还是条河(公元前2.5万年)
黄土,风神之子(公元前2.5万年)
农业发展(公元前1万年)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形成(公元前7000年)
绿色撒哈拉(公元前6000年)
书写的开始(公元前3500年)
圣托里尼的火山喷发(公元前1600年)
地球是圆的(公元前500年)
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周长(公元前240年)
棉花堡的天然水池(公元前100年)
时间起源的难题(0=1)
维苏威火山喷发(79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美洲(1492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与化石的本质(1508年)
麦哲伦的环球大航行(1519年)
小冰期(1565年)
碧玉(1588年)
开普勒时代(1609年)
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1610年)
乌尔舍与年轻的地球(1654年)
解读陆相地层(1669年)
牛顿与万有引力(1687年)
丈量地球(1740年)
第一张地质图(1746年)
布丰与古老的地球(1749年)
林奈的双名命名法(1758年)
布干维尔的环球之行(1766年)
拉基裂隙(1783年)
 
人类世(1784年)
冯·洪堡与邦普朗的旅途(1799年)
矿物学原理(1801年)
居维叶重构过去的动物世界(1812年)
矿物结晶的原理(1817年)
尤利亚,一个变化莫测的岛屿(1831年)
查尔斯·达尔文的旅行(1831年)
地层的划分(1842年)
傅科摆(1851年)
史奈德·佩莱格里尼,大陆漂移说的先驱(1858年)
石油工业的诞生(1859年)
物种全球化(1869年)
大自然不是取之不竭的(1890年)
没有派上用场的驱动力(1895年)
放射性的发现(1896年)
培雷火山的喷发(1902年)
大陆漂移说(1912年)
浮游生物季节性爆发(1923年)
宇宙的历史(1927年)
人类征服了一种新能源(1942年)
了解过去的天气(1965年)
燃烧的地狱之门(1971年)
从太空看地球(1972年)
天然气存储(1975年)
黑烟囱(1977年)
未知之地( 1978年)
浮游生物与气候(1985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创办(1988年)
国际公约关注生物多样性(1992年)
有限的资源(1992年)
GPS(1995年)
第七大陆?(1997年)
城市人口(2007年)
自然风险(2011年)
稀土(2011年)
水资源(2014年)
100亿人口(2040年)
新冰期(50000年以后)
地中海成为一道山脉(5000万年以后)
太阳变成红巨星(50亿年以后)
 
内文摘选
引言
不论从时间、空间、相互作用等任何不同层面来看,自然都是包容一切的整体……
地球的发展历程并不像一条平静的长河,规律地点缀着各种现象。相反,正如英国地理学家德里克·艾吉尔所说:“地球历史像一名战士的一生:很长时间百无聊赖,突然一下又恐怖至极。”(1980 年)在地质学记载中,自然力量的持续作用留下的可辨识痕迹,并不比人类在考古上的挖掘更多或更少。许多痕迹(遗迹或骨架)只有在猛烈而突发的事件之后才能形成化石。倘若没有断裂、没有灾难,那就没有年代学,也没有对过去历史的解读。正是因为有维苏威火山的爆发和庞贝—赫库兰尼姆古城的悲剧,我们今天才能如此熟知罗马人的生活。自然从不缺少蛮暴的动荡,这对科学而言是一件幸事。
地球的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因此我们需要用留存下来的元素进行重构:化石、化学指标、构造。岩石给我们提供了线索,人们对它们的解读因知识的增长和工具的改良而随时间不断变化,这些线索的收集帮助人们在具体的场所重构过去的环境。这些场所的空间性连接勾画出一幅更为广阔的景象:一个区域,或是一块大陆。而它们基于年代的层序则编织成一段历史:景观演变、气候变换、水陆环境的交替、生命的进化。
为了在这无人生存的几亿年时间轴上找准坐标,地质学家们使用了一些含有标志性化石的地层做参照。以这些地层为基准,建立起一种地质年代的承接和划分,国际社会将其采纳,作为交流的共同语言。
地质学家首先感兴趣的是岩层的堆积、岩层之间的关系(如交错等)和岩层的成分。因此他们建立了一种相对年代划分:之前/之后。他们能确定一系列现象的衔接顺序,但并不知道每个现象的具体持续时间。要理解其中的关键进程总是十分困难,甚至是绝无可能的。直到20世纪,放射性被发现后,人们才找到了得出具体年限的方法。自此之后,现象的更替不再深不可测。历史的研究加入了物理的步骤,那么计算就变得可行。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解,进而对板块构造的理解,才真正使人们明白地球是如何运行的:大陆的运动与气候变化有关,与生物世界的演化有关,与海平面的高度有关……地球的历史也是生命的历史。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发表开启了一个新的范式,这一范式又被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所补全和细化。所有这些因素都让人类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此人类不再是自然的最高成就,而仅是组成生
生命合奏的一个乐章。假如地球的历史是一天24 小时,人类的历史不过只占最后几分钟……
由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体系,因此地球的大事记就如同手风琴的风箱,松紧不一,有张有弛。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现象对气候、地貌、海平面、生物多样性等都会有影响,因此本书中记载的日期并不像乐谱的节拍停顿那样有规则。正如在历史学上,越接近当下的时期总是包含越丰富的信息,地球的历史也是如此,更别说地球的近当代史中还加入了人类发现史。
探究地球历史的方法步骤如同断案调查一样。警探通过考察所有因素而找出线索、追寻踪迹、重建合乎逻辑的现场,有时候,一条新线索的加入会使他重新从头审视他的假设,科学也是如此。
出版这本书就等于选择了光阴之箭,因此我们将进入历史的时空。由于在历史学上,某些日期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因此面临多种可能性。的确,当我们提到某一现象时,纳入好几种时代都是可行的。以人类使用火山岩为例,我们有好几种方式来呈现:要么与岩层被火山作用侵入的时代联系起来,要么与火山喷发的时代联系起来,抑或是归入使用岩石作为建筑石料的时代。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做了这样或那样的选择。此外,记载的日期是当前科学所认可的,而科学并不是凝滞不变的知识。
 
 
澄江生物群(5.2 亿年前)
中国云南的一个化石群为寒武纪早期的一个多物种海洋生物群落提供了特别的资料。
最原始的生命长期以来都是仅由柔软的部分组成的,正因如此,它们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
当我们发现被保存下来的生物,保存下它们的场地(化石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澄江化石群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1984 年在一些已有5.2
亿年历史的寒武纪早期页岩中发现了大量化石,因而声名远扬。岩层是由一片浅层温热海水下
的淤泥形成的,整个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都被保存下来。
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论无脊椎的还是有脊椎的,都被发掘出来:至少16 个门类,再加上一
个至今还是个谜的群类,共有196 种生物,是生活在那个的群落的一个最为复杂的资料库。
对这些生物的软组织或硬组织进行解剖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详实的细节:某些动物的消化
系统甚至是神经系统的各个成分都惊人地保存完好。
这个生物群被称为“澄江生物群”,它包括极其丰富的门类:藻类、海绵、腔肠动物和大量的“两
侧对称生物”,还包括最古老的脊索动物化石(所有脊椎动物都出自脊索动物门)以及至少四种
脊椎动物,如海口鱼(haikouichthys),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脊椎动物,与今天的七鳃鳗十分接近。
我们在澄江生物群找到了奇怪而又惊人的形态,其中几种也同样出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伯吉斯最有名的页岩中,或澳大利亚南部鸸鹋湾(EmuBay)。比如奇虾(Anomalocaris),这种
动物可以长达一米,应该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或是吃腐食的动物;再比如神秘的欧巴宾
海蝎(Opabinia),它柔韧的长嘴是寒武纪生物群中独有的。
澄江化石群,见证了群落结构很早就得到了发展,并且为一个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佐证;
2012 年,澄江化石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恐龙飞起来(1.55 亿年前)
自1860 年在德国发现始祖鸟以来,鸟与恐龙之间的关系,以及鸟类的起源都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20 世纪90 年代,众多中华龙鸟的发现印证了一个假设:现在的鸟是由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
在所有的特征中,飞翔的能力帮助恐龙占领新的生态位,成为更灵活的猎手,同时也能更
巧妙地躲避捕食者。
但这些恐龙是怎样飞起来的?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理论。第一种认为,飞行的起源是树生恐
龙凭其利爪攀上树干,在树枝间跳跃,在下落的过程中形成了双翼。第二种认为,奔跑型动物
先获得飞翔的能力:摆动覆盖着羽毛的原始“臂膀”,他们加快速度,直到可以起飞。第二种“从
陆地出发”的理论似乎更加可信。
著名的始祖鸟生活在1.5 亿年前,它的肩膀和翅膀的解剖样本表明,它能边振翅边以每小
时20 千米的速度奔跑,这样的速度足够让一个这样重量的陆生动物从地面飞起来。
那么它们的羽毛又是从哪儿来的?人们最开始推测是爬行动物的鳞片逐渐延长,再侧向分
支,长成羽支和羽小支。今天,人们不再接受这个假设,因为羽毛是空心的,而鳞片不是。人
们现在承认羽毛是经过多重特殊变化得来的。
在真正拥有羽毛(与现代鸟类相近)的各类恐龙中,有一些不会飞翔,还有一些属于兽族亚目,
这一类有时与鸟类相隔很远。除了提供动力功能,恐龙进化中还可根据目的选择羽毛:隔热性,
这一点在羽毛被吹散时得以加强(储存的空气增强隔热性);颜色与运动,这些都是实现交流的
视觉信号(例如对配偶的炫耀行为);保护卵。
 
动物粪便组成的悬崖(8500 万年前)
埃特雷塔美丽的白色崖壁实际上是由无数动物粪团堆积而成。
受西方文化影响,我们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和贞洁,所以传统的婚纱也是白色。相反,黑
色则代表着地狱、魔鬼、废物。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白色让我们联想到用功学习的童年时光,
天真岁月里写在黑白上的粉笔字,就连粉笔也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信号。然而,被用作粉笔的材
料其实是一种叫白垩的岩石,粉笔也是由此而得名(在法语中粉笔与白垩使用同一个单词)。白
垩是由微小的贝类化石缓慢沉积而成,大部分由微小藻类的骨骼部分变化而成。
在海浪激荡的水域下面,潜水艇的探照灯发出光束,水里看起来像是下雪一样。这些下落
的絮团是水面浮游生物的遗骸,它们将落到海底并在那里沉积。在时间的作用下,淤泥结成岩石。
白垩就是这样形成的。
岩石中会发现生活在海洋表面的微小藻类。它们为桡足亚纲(海洋里数目最多的生物)等
微生物提供了食物。据估计,在表面200 米深的水域中,那里的生物消耗了超过90% 的藻类。
藻类的有机部分被消化掉,矿物质部分随着粪便排泄出来,呈球状或椭圆状。一个粪团可包括
40000 种物质,每立方毫米的个体数量达到数百万……
位于埃特雷塔的白垩悬崖,我们看到的白色山崖,事实上是一团巨大的动物粪便。
 
钻石坑(3570 万年前)
一个直径为5 到8 千米的陨石坠落在西伯利亚,强烈的碰撞将有机物变成了钻石矿。
钻石由碳元素构成,和石墨一样,而石墨却仅仅是铅笔的原料,只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不
同就导致了这两种物质的巨大差异。钻石比石墨的结构要紧密得多,因此也更加坚硬。钻石的
结构是在压力极大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很深层的岩石中才能发现钻石矿,比
如南非的金伯利。钻石也可以在强烈碰撞的条件下形成,比如陨击事件。
自地球形成以来,陨石坠落就十分常见。但大部分都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烧成了灰,只
是偶尔有陨石能落到地面并留下痕迹。最近一次的大碰撞于2013 年2 月15 日发生在俄罗斯的
车里雅宾斯克,在乌拉尔的上空被观测到。陨石穿入大气层时,速度为20 千米/ 秒,直径约17
米,重10000 吨。估测其释放出的总能量为500 千吨级,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30 多倍。这是自
1908 年6 月30 日发生的通古斯大爆炸49 以来,地球受到的最大天体的撞击。
3570 万年前,一个直径在5 - 8 千米的陨石在西伯利亚坠落,着陆点在诺里尔斯克城的东边,
勒拿河和叶尼塞河中间的位置。撞击形成了珀匹盖陨石坑,其直径约十万米,是地球上第四大
陨石坑。这场撞击在这个天然的巨坑中心产生了大量钻石矿,可能多达1 万亿克拉。如果这个
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坑中的钻石是全世界现有钻石储量的十多倍!
这些钻石是由于陨石碰撞地球时土层中的碳被压缩而形成的,分布在陨石的着陆点方圆10
千米的范围内。俄罗斯人早已知道这个钻石坑,里面的钻石有蓝、黄、灰不同的颜色,然而并
不能给珠宝市场带来冲击,因为它们的直径仅为0.5 至2 毫米。但这些钻石的工业用途十分完美,
因为它们比合成钻石的硬度强两倍。
 
露西(320 万年前)
1974 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一具距今320 万年的南方古猿骨架,是当时最完整的骨骼遗骸,它
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谱系的看法。
1974 年11 月30 日,由伊夫· 科庞、唐纳德· 约翰森和莫里斯· 塔伊布带领的国际阿法尔科
学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法尔谷底,发现了320 万年前南方古猿的52 块骨骼化石。这
具了不起的化石骨架,1978 年将其学名定为“阿法南方古猿”,但它有一个世人皆知的小名“露
西”,是考察队挖掘时起的,灵感来自披头士乐队演唱的一首歌曲《缀满钻石天空下的露西》。
起初,人们猜测生活在距今410 万至300 万年间的阿法南方古猿就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
但今天,我们认为它只是人类谱系的旁系。露西的骨架中包含颌骨、前颅和后颅碎片—占整
个骨架遗骸的40%—是300 多万年来的人骨化石中最为完整的,可对其解剖学结构进行细致
的研究。从它的盆骨来看,是一位于20 来岁去世的女性。这位年轻的女士身高大约为1.05 米至1.1
米,体重约25 千克。其后颅骨呈现出若干特点:用两足进行移动(盆骨短而宽、股骨倾斜、股
骨颈伸长),可在树林中生活(这一点从肩关节和肘关节可以看出,并且其臂长腿短也可以证实)。
在Hadar 化石区也有一些相对完整的阿法南方古猿的骨架,再次印证了对这种生物行动方
式的猜想。
露西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谱系祖先的概念。自从露西之后,更古老的灵长目动物化石也
被发现,但很少有露西的化石那么完整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一直是人类谱系,还不是
现代人类。
 
 
尤利亚,一个变幻莫测的岛屿(1831 年)
地球和地球上的景致看似一成不变。突然出现或是消失的陆地则提醒人们事实并非如此,这对
那些觊觎着它们的国家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大陆漂移是决定陆地分布的首要因素。时代的变迁中,大陆漂移没有受到政治家和军队的
过多关注。对他们来说,某些地方在短短几周内的海平面变动才是大事,这才是他们要去征服
的新大陆……
地球上最反复的事情就是这样:1831 年7 月1 日,地中海西西里岛附近出现了一个火山岛。
法国国王路易· 菲利普认为这是个扩张领土的大好机会,于是火速派舰前往这个小岛,9 月25
日军舰到达时,岛上还在冒着浓烟。这个岛被命名为尤利亚岛,因其在七月浮出水面,当时也
正值七月王朝时期,同时也为了表明它靠近意大利64。
那不勒斯王国和英国也表现出对这个“新马耳他”的兴趣。察觉到这一点之后,法国于
1831 年9 月29 日在岛上插上了国旗。英国对此事置若罔闻,也派遣船只前往企图控制该岛。不过,
当英国军舰抵达时,紧张的局势却随即消失,因为……小岛已经在1831 年12 月8 日消失了!
仅仅过了五个月零一周,它就沉入水中,伴随它沉没的还有法、英、那不勒斯间的领土纷争……
尤利亚岛的故事也许还没有完,小岛由海底火山恩培多克勒喷发形成,公元前10 年已有对
它的记载,再一次提到它是在公元200 年。地震、蒸汽柱和热气泡等种种迹象都证实,在亚欧
大陆板块和非洲板块的这个摩擦点上,火山活动没有中断过。2005 年,这个岛又动起来了,意
大利派潜水队潜入水中插上归属标志,等待这个海底火山重新露出水面成为一个小岛的那天!
俄罗斯也曾经派人下潜至北极附近的海底,将有开发可能的土地国有化。
 
石油工业的诞生(1859 年)
石油既便于开采又储量丰富,它的发现将极大地刺激能源消耗,影响世界达两个多世纪。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石油,但这仅限于自然渗出地表的部分,全球每
天的日产量只相当于几桶沥青(1 桶≈ 160 升)。石油曾被用于船的捻缝,在铺路的过程中用作
黏合剂,用来取暖和照明,还用作药物。到19 世纪中叶,人们仍主要依靠鲸油照明。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市,以其天然的石油露头而闻名。当地的探险家埃德温· 德
雷克,外号德雷克上校,是一名铁路退休人员,他坚信自己可以用钻井的方法高效地开采石油。
1859 年8 月27 日,在一个掘井工人的帮助下,他用绳索钻头钻成了第一口油井,石油从
23 米的地下喷涌而出。这里每日的产量很快就达到十桶,相当于当时全球石油产量的两倍!接
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地区钻塔林立,各自掘取着新的财富。
德雷克在泰特斯维尔成功钻井,掀起了一股挖掘黑金的热潮,这成了当时的普遍现象。世
界进入了一个化石能源极其丰富的文明时代。直到1973 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至于德里克,
由于他没有为自己的钻探技术申请专利,后来变得穷困潦倒。
对石油资源储量的推测也层出不穷,不论是经济和技术上可以利用的石油储备,还是已存
在但没有被开发的潜在资源,这当中既包括常规石油,也包括非常规石油(页岩油或页岩气,
煤层气等)。以目前的资源消耗速度计算,探明的石油储量大约还可供人类再使用四十年。然而
这样的预测还部分取决于需求量的变化,因此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大自然不是取之不竭的(1890 年)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消耗,大自然已显现出它的脆弱和平衡的不稳定性,但这一点却在很长
时间内一直被忽视。
19 世纪的绘画与雕塑通过展现动物与动物的斗争,动物与人类的斗争,诠释了为生存而战的
主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原始的大自然被诠释为需要掌控的危险又或者是汲之不尽的源泉。
当欧洲人到达北美洲时,旅鸽大概是能看到的最多的动物。据估计,旅鸽的数量为几十亿只。
人们只需要向天开枪便可以射中它们。想要在射击比赛中得奖,至少要射杀30000 只旅鸽。这
种在当时被农民视为有害动物的物种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就灭绝了。
再举一个例子。1860 年左右,北美的平原上分布着六千至八千万头野牛。这曾是印第安人
的主要生活来源。野牛数量的减少会影响这些“红皮肤人”。因此在铁路公司的支持下,一场由
上百名专业猎手带队的大规模猎杀应运而生,其中就有著名的传奇猎人水牛比尔。到1890 年,
只剩下几百头野牛(今天大约有五十万头)!
在很长时间内,鲸因其油脂可做灯油而遭猎杀。19 世纪,人口增长迅速,对灯油的消耗更大,
对鲸的捕杀也相应更加猛烈。仅仅50 年的时间里,鲸的数量就从20 世纪中的三十万降为1990
年的两千头。今天,鲸鱼的数量仍岌岌可危,即便只有日本人因“科研”而捕鲸……每年还要
消耗1200 吨的鲸肉。
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加拿大的水獭、非洲的犀牛、俄罗斯的鲟鱼等等例子,更不用提已经灭
绝的马达加斯加渡渡鸟……大自然很慷慨,但它也有极限。20 世纪下半叶,尤其是随着1948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诞生,大自然的限度才得以凸显。该联盟2014 年公布的濒危
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在全球已知的73686 种生物中,有超过22000 种生物濒临灭绝。
 
第七大陆?(1997 年)
来自现代世界的垃圾在海洋中大量聚集,这是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洋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表现为巨大的漩涡。在这些“环流”
中心,风力微弱,少有航海人员到达这里。但在1997 年,海洋学家、航海员查尔斯· 摩尔决定
穿越北太平洋环流。这里少有海豚和鱼类,却有大量的塑料碎片,这令他震惊不已。他发现了
北太平洋的垃圾漩涡,这个区域垃圾密布且主要为塑料,因此被称为“塑料大陆”、“第七大陆”。
通过多次考察,摩尔对垃圾进行研究,估计了垃圾的数量。他得到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平均每平方千米有超过30 万块塑料碎片,多的甚至接近百万块塑料片,据估计重量达到数万吨!
80% 的垃圾来自陆地,它们被风和河流带到海洋。长期以来,垃圾都由微生物分解,而塑料却
不能被生物降解,数量还与日俱增。更糟糕的是,塑料在光的作用下分解成微粒,被海洋动物吞食。
太平洋的垃圾漩涡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垃圾漩涡。五大海洋环流无一幸免。人们在2010 年发
现了北大西洋的垃圾漩涡,2014 年5 月起法国考察队开始勘察“第七大陆”。
科学家们并不否认这一污染的真实性,但他们认为把它称作一个塑料岛或是一片塑料大陆
并不是那么恰如其分:说起来应该像一种掺杂着微小物质的浓汤,这道浓汤就漂浮在水域之间。
由于卫星照片上反映不出这一现象,因而还做不到对其定位与精确测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统计的结果才会五花八门。为了把这一情况弄个清楚明白,由安德烈斯· 科萨尔(加迪斯大学)
带领的西班牙研究团队绘制了海洋上漂浮的细微颗粒(长度小于1 厘米)图。他们于2014 年发
布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五大亚热带环流带是海洋垃圾最集中的地方,但塑料细微颗粒的总量
并没有几百万吨,实际为7000 至35000 吨。
 
100 亿人口(2040 年)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人口一直增长缓慢。在过去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人类似乎迎来了人口爆炸,
如同一颗“人口炸弹”。
每一个物种都要生长,拓宽自己的领地,占领新的生态位,这一点在智人身上体现得尤为
显著。240 万年前,智人出现在非洲,同时也已分散在世界各地(180 万年前出现在格鲁吉亚的
达马尼斯、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还可能出现在中国),智人在20 万年前走出非洲,走向了
整个世界。
10 万年前,现代人出现在近东,在欧亚大陆,随后又到达各个大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
使是沙漠,无论冷热,森林,不论密疏,这些地方都有了现代人的踪影。人类的扩散也伴随着
人口数量的增加,起初只是缓慢的增长,到了现代便一路高歌猛进。据估计,在新石器时代(公
元前1 万年),全球人口约为500 万人,公元初期达到2.5 亿人,文艺复兴末期时人口为5.5 亿人,
19 世纪初时达到10 亿人,1930 年时为20 亿人,1960 年为30 亿人,2000 年为60 亿人,2010
年达到70 亿人……
再过30 年,全球人口总数可能达到100 亿人。在这过去的时间里,人口就已翻了60 多倍!
人口统计学者预计人口总数将稳定在100 亿左右。在地球历史上短短的一瞬间,人类已成为主
宰世界的物种,甚至是入侵性物种,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这样的主导地位,在生命的历史上
无可匹敌,它会导致人类的过早灭绝吗?又或者,轻一点说,会造成我们社会的崩溃吗?这是
我们正在思考的,但这并非不可能。造成我们灭绝的原因可能来自外界(气候变化,火山喷发,
陨星撞击,传染病……),又或者来源于我们自身(污染,技术事故,因人口过多或资源分布不
均而爆发的战争……)。这就是库斯托船长所说的“人口炸弹”。
 
首页    上页    下页    最后一页    第 1 页/共1页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