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文学

莎士比亚

 
罗马人写了戏剧,于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斯就必须列入斯特拉福的课程表。显然,《错误的喜剧》可以证明莎士比亚曾经仔细研究过普劳图斯的《孪生子》,但是他在自己戏剧生涯之初,身无分文之际,是否有闲情逸致阅读普劳图斯的作品,看人家如何写孪生兄弟演出阴差阳错的闹剧,这是值得怀疑的。他可能在学校读过《孪生子》,或者(我们以后将看到另一种可能)在学校教过这部著作,并且记住了它的内容,可以把它作为习作喜剧的样板。斯特拉福文法学校教师詹金斯除了有威尔士人的意志外,可能还有他们的表演才能,在他指导之下,可以想象学童们真会演出《孪生子》或泰伦斯、普劳图斯的其他剧本,并且还邀请那些感到骄傲却又看不懂的家长出席,看着表情丰富的威尔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神气活现地走来走去,说着外国话。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作品即便尚未开始帮助威尔本人准备从事专业的戏剧创作,至少也在帮助学校以外的人。尼古拉斯·尤德尔原是伊顿公学的校长,因受到某种莫名的严重控告而被解职,后来就任比较开明的威斯敏斯特公学的校长。他在威尔诞生前八年就去世了,但在临终前还是写成了英国的第一部世俗喜剧—《拉尔夫·罗伊斯特·多伊斯特》。不用说,他身上浸透了罗马人的喜剧性格。《耕牧百利》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塔瑟抱怨尤德尔曾经“为了一点小过失,甚至无缘无故”就把他狠狠鞭打一顿;由此可见,一个教师既可成为快活的戏剧家,也可成为虐待狂。或许尤德尔爱上了鞭梢嗖嗖的戏剧。
需要学习的还有悲剧作家塞内加,虽然他受到伊丽莎白朝教育家的欢迎,但这与其说是因为他是一位剧作家,而且是非常有影响的剧作家,不如说是因为他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他先后在卡利古拉、克劳狄和尼禄的统治下生活,对于生与死有充分理由提出斯多葛派的淡泊的行动指南,从而深受都铎朝较为严肃的英国人的欢迎。不过,他招致卡利古拉的憎恨,在克劳狄之妻梅瑟莱娜的挑唆下被逐出罗马,回来后在尼禄暴政的最黑暗年代自戕身亡。他的作品的主题,是人在逆境中要维护尊严,正人君子的人格最终不可侵犯,以及保持一种孔子式的“仁爱”美德;他似乎使基督教与非基督教世界得以汇合。T. S. 艾略特从莎士比亚笔下心事重重的悲剧人物“黑夜行路吹口哨壮胆”的精神中,看到了塞内加的斯多葛主义。不过眼下,我们不得不将这个问题以及塞内加作为室内悲剧(只供私下吟咏不作公演的悲剧)作家对悲剧形式的影响,留待以后研究。威尔在学童时代可能很少接触到戏剧家塞内加的作品,到了自己写悲剧的时候便求教于那些译本和仿作。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塞内加式悲剧《高布达克》,早在威尔诞生前三年的1561年就在女王御前演出过。《悲剧十出》也于1581年译出。因此,威尔试笔写悲剧是无需直接回到拉丁文中去讨教的。
假如威尔在童年时代便从译本中读到关于罗马人的故事,那么他是从哪里找到这些译本的呢?其实这是不成问题的。当地的教区长约翰·布雷奇格德尔有一个相当大的图书馆,甚至愿意把书送给可以从中得益者。除了他以外,必然还有其他好读书的人。当威尔还是个囊中羞涩的学童,人们怀疑约翰·莎士比亚是否会掏腰包给儿子买书,摆到他与一个甚至几个弟弟合用的卧室书架上。不过,一个男孩想看书总是有办法弄到手的。若他日后的教育全要仰赖书籍,则更是如此了。
在有些人看来,莎士比亚在剧本中所显示的学识,似乎与一所乡间文法学校所能提供的简单的古典文学养料大相径庭。十九世纪,培根学派的邪说异军突起,其论点是:只有学识非凡、受过大学教育、精于法律与科学、毕业前曾去欧洲大陆作广泛见习旅行的人,才能写出据称是出身于沃里克郡粗陋的牛栏或猪圈的那个伶人的作品。培根派人士从“honorificabilituditatibus”这个词(见《爱的徒劳》第五幕第一场)破译出了“这些剧本,即F. 培根的产物,是为世界保留的”这层意思。我不想从破译密码的角度详细探究这些细节,这部板油似的喜剧,除了剧终那几首歌以外,他们非要说是培根所作那就悉听尊便吧。我只是想指出:确实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了时间不去重读莎士比亚的剧本,从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却千方百计想否定莎士比亚是剧本的作者,把他的作品不仅归在培根的名下,而且还归之于随便哪个拥有头衔或大学文凭的人。他们提出的所谓“真正的作者”,人选颇多,从牛津伯爵到伊丽莎白一世本人。其中最似是而非的是威尔的同行、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说他曾为躲避仇敌的加害而装死,然后在逃亡期间为莎士比亚捉刀。这种说法自有其动人心弦之处,却纯属猜谜游戏或侦探小说之列了。
这些意见归纳起来就是认为:莎士比亚所受的教育从未超出一所免费的文法学校,不可能把自己造就成一位才华超绝的文豪。他从未接受更高的教育,这似乎是确凿无疑的。没有关于他上过大学的史料。他十几岁就结婚了,况且哪里有钱缴纳学费呢?但是,认为高深的艺术必须有高深的学识,这是无稽之谈。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自学写作,并且可以写得很出色。任何一个农民作家只要阅读适当的书籍,随时细心体察周围的事物,就可以给人以博学多才的假象。莎士比亚的戏剧经过艺术家的手段,给人的假象是:剧本的创作者是一个曾作广泛旅行,从事各种学识渊博的职业,并且在本国和外国的宫廷中弯过他那灵活的膝盖的人。才气横溢的表面不一定真正反映多闻博识的实质,因为尽管艺术家的任务可能就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朝臣、旅行家或学者,但他本人并不一定非是这些人物不可。培根学派和其他谬论,误以为艺术作品与学术著作是一回事:这部剧本显示出一点法律知识,因此作者必定学过法律;那部剧本的背景是在上蒙格雷利亚,因此作者必定到过那里。正在从事文学创作的艺术家中是没有培根学派的人物的,并且从来都没有过,因为他们太了解职业作家创作活动的方式了。
首页    上页    下页    最后一页    第 9 页/共10页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