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教养的迷思

 主题:怎样把野孩子变成好公民?《教养的迷思》给你另一个种答案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孩子》(译者:冰心)

 

 

桐桐快到两岁的时候,脾气变大,只要不如她意,她就用手打脸,并伴随委屈的眼泪和恼人的大叫。为此,桐桐妈有些苦恼。性格随意的桐桐妈在教养方面属“散养型”,并坚持与孩子做朋友,她不愿意被育儿理论“捆绑”,不想囚禁孩子。然而在多次处理“打脸”事件无果后,桐桐妈有点儿不知所措——是谁造成了桐桐的“恶习”?怎样阻止?

《教养的迷思》给了桐桐妈不同于身边经验和专家解读的另一种思路。这本书是第三届“阅读之城——市民读书计划”评选出的30本“请读书目”中的一本,副标题为“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尽管一本书无法彻底解决现实问题,但桐桐妈在阅读后发现,她对桐桐的教养在某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上夸大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好像父母总试图把家里的“野孩子”变成一个好公民。

 

 

 

《教养的迷思》

作者:〔美〕朱迪斯·哈里斯

译者张庆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9

 

 

 

 

书摘:

社会化是将野孩子驯服为听话的孩子,为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作好准备的过程。被社会化的个体说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语言,他们行为得体,有必要的技能,并且拥有社会共同的信仰。教养假设认为社会化是由父母帮助孩子完成的。社会化研究者主要研究家长如何使孩子社会化,并从孩子的成长情况来判断家长在孩子社会化中所起的作用。

社会化研究者相信教养假设,我原来也相信,还与人合编了三本关于儿童发展的教科书。但当我开始独自编写一本新的教科书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放弃了这个写作项目。多年来,我一直对社会化研究中的数据有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我也一直回避思考那些观察结果,因为它们与我的出版商想让我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并不符合。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再也不相信这个故事了。

下面是三个使我困扰的观察。

第一个观察:当我还是研究生时,住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一户人家中。房东是一对俄国夫妻,带着三个孩子,他们住在一楼。夫妻俩彼此用俄语交谈、对孩子也说俄语。他们的英语很差,带有浓浓的俄国口音。但三个五到九岁的孩子,都说着标准的英语,没有一点口音。他们与其他邻居的孩子一样,说着带有波士顿和剑桥口音的英语。他们看起来也跟邻居的孩子一模一样,但他们的父母却看起来像外国人,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衣着、举止、面目表情的原因。但他们的孩子一点也不像外国人,他们跟普通的美国小孩一个样。

这让我感到困惑。婴儿不会自己学说话,他们是跟着父母学说话的。但这几个孩子说的语言并不是从父母那儿学的。即使是五岁孩子说的英语,都比她妈妈说的好。

第二个观察:这个观察与英国抚养孩子有关。这得感谢我对英国推理小说的喜爱,我发现英国上层社会世世代代的男性被抚养的方式并不能用教养假设来解释。生活在有钱人家庭的孩子,他们头八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与保姆、家庭教师,或一两个兄弟姊妹一起度过。他很少跟母亲一起,跟父亲相处的时间更少。父母对孩子的典型态度是:不要听到孩子说话,最好不要见到他们。当孩子八岁时,被送到寄宿学校,在那儿要呆上十年,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回家度假。然而,当他离开伊顿或哈罗等私立贵族学校时,已做好成为英国绅士的准备了。他的谈吐和行为既不像他的保姆、家庭教师,也不像学校的老师。他特有的上层社会的口音和举止更像他的父亲,对他的成长没有任何影响的父亲。

第三个观察: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通过观察、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进行学习,尤其是观察和模仿同性的家长。这个假设也源自弗洛伊德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最终会导致孩子认同同性家长,从而形成超我。那些没有顺利度过恋母情结动荡时期的孩子通常会有些行为问题,因为他们的超我还没有形成。

 

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Selma Frraiberg)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她的书在20世纪50年代很畅销。她用以下例子说明了孩子在不确定时期的行为表现。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知道哪些事情不该做,但还是忍不住做了。

两岁六个月的朱莉亚独自在厨房,她妈妈正在接电话。餐桌上有一碗鸡蛋,朱莉亚有一种想做炒鸡蛋的冲动……当她妈妈回到厨房时,发现女儿正兴高采烈地往地板上摔鸡蛋,每摔一次,还严厉地责骂自己:“不不不,不能这么干!不不不,不能这么干!”

 

弗雷伯格将朱莉亚的失误归因为她的超我还没有形成,还没有认同自己的妈妈。但我们仔细看看当她妈妈回到厨房时,朱莉亚在干什么:她一边做炒鸡蛋,一边大声喊道“不不不”,朱莉亚在模仿妈妈!但她妈妈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

事实上,孩子并不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而习得行为方式,而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里,父母做的许多事情在他们看来非常有趣,如把东西弄得一团糟、对别人发号施令、把火柴划着、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等,而他们是被禁止做这些事儿的。

……

我仍然相信儿童需要在早期学习如何建立关系和遵守规则,习得一门语言也很重要。但我不再相信这种发生在家庭中的学习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行为规范。尽管学习本身重要,但在家里学的东西与外面的世界无关。当他们迈出家门,便马上将这些东西抛在脑后,就像妈妈逼他们穿上毛衣,他们一出门马上就脱掉一样。(节选)

 

开放和宽容或许是这世界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儿了,《教养的迷思》一书所倡导的方式不是定式,只是为广大父母在教养的路上提供一种思路。正如纪伯伦在《孩子》中所写:

 

他们(孩子)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