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文艺从未缺席。它以木刻为刃、歌声为号、笔墨为旗,在延安窑洞、国统区街头、沦陷区“孤岛”,构筑起不屈的精神长城。这七部著作,正是打开那段“文艺即武器”岁月大门的钥匙——让我们透过文字,看见木刻如何刻入烽火、歌声如何穿透硝烟、笔墨如何凝聚斗志,重溯文艺作为精神武器的壮阔历史。
01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推荐语
剧作化剑守阵地,多重身份铸旗手。
作者:刘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首图.B座四层历史、地理文献
索书号:K825.6=73 /199
本书聚焦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政治与文学实践。抗战期间,郭沫若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文化动员工作。皖南事变后,中共在国统区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领域,发起“寿郭”运动,将郭沫若塑造为继鲁迅之后的文化旗手和抗战文化动员先锋,郭沫若由此迎来1942年话剧创作高峰。其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引发国统区轩然大波并被列为延安整风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以及为受批判的毛泽东《沁园春·雪》所作的诗文辩护,都成为中共领导的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通过文艺阵线的实践,郭沫若身上兼具的浪漫诗人、传统士大夫与革命家等多重身份得以融合成熟,形成他独特的情感和政治世界。
02
《“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
推荐语
作家同心纾国难,文艺转型向人民。
作者:段从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首图.中文库本书库(4)
索书号:I209.6 /251
本书聚焦抗战时期最主要的全国性文学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建立与发展。“文协”在国共合作背景下成立,致力于团结全国作家推动抗战文艺运动。书中探讨了“文协”对抗战的实际贡献、老舍在其间的核心领导作用、“寿郭”运动对塑造新文学传统的意义,以及抗战后期“文协”的重要转型。“文协”初期作为民间团体与国民政府党政机构合作密切。至抗战后期,中共通过“文协”推动“寿茅”运动,将茅盾塑造为“人民文艺”的领军者,从而为国统区文艺运动确立了“人民文艺”的新方向。此举促使“文协”实质上转变为依据中共文艺政策开展活动的组织。
03
《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
推荐语
农民发声塑新理,乡村星火燎战旗。
作者:李国华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馆藏地:首图.中文库本书库(4)
索书号:I207.42 /561
本书紧扣“说”“理”“世界”三个关键词解读赵树理,分析他如何发现农民表达(“说”)的愿望,培养农民表达(“说”)的能力,并描绘与农民共同建设公平秩序(“理”)和农民当家作主新社会(“世界”)的图景。书中阐明,赵树理《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展现的农村阶级革命进程,恰是敌后战场得以稳固的根基——中共依靠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才能在日军反复扫荡后卷土重来,而基层组织的牢固,源于农民推翻地主得实惠。赵树理作品语言通俗,生活细节丰富,体现了他不同于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认识:“广大的群众翻身以后,大家都有了土地,这土地不但能长庄稼,而且还能长艺术。”不仅认同农民的革命主体地位,更敏锐指出新艺术发源于新的政治经济基础。
04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艺术研究》
推荐语
刀笔刻烽火,版印聚民心。
作者:周爱民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馆藏地:城图.艺术文献馆
索书号:大/J217 /204
本书汇集大量抗战时期黑白与彩色木刻作品,图文并茂,分析这一艺术形式诞生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1938年,为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毛泽东批准成立延安鲁艺。鲁艺美术系因培养了大批木刻人才,有“木刻系”之称,使木刻成为延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美术形态。延安木刻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革命传统,江丰、胡一川等曾活跃于上海的左翼木刻家陆续汇聚鲁艺任教,培养出古元、彦涵等青年木刻家。木刻创作的工具材料简便易得,适应日军和国军双重封锁下的匮乏环境;同时,木刻能复制印刷,极好地满足了革命宣传需要。在根据地,木刻广泛用于宣传抗日、动员农民群众、配合敌后战场和农村的阶级革命,本书正是围绕这些核心要素展开探讨。
05
《延安鲁艺音乐》
推荐语
黄河声声吼,民乐启新篇。
作者:计晓华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馆藏地:首图.中文库本书库(4)
索书号:J609.26 /28
本书聚焦1938—1945年延安鲁艺音乐的发展及其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鲁艺师生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歌颂人民的优秀作品,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郑律成《延安颂》、安波秧歌剧《兄妹开荒》、马可《南泥湾》、歌剧《白毛女》等,开创了中国音乐民族化的新纪元,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绝佳体现。书中特别强调,延安鲁艺音乐重视传统,师生响应毛泽东从“小鲁艺”转向“大鲁艺”的号召,深入民间,广泛采集整理民歌、戏曲等素材,研究学习传统音乐。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扎根民间的探索,推动了中国音乐创作的创新发展。
06
《电影与抗战》
推荐语
光影穿硝烟,镜头照暗涌。
作者:秦翼、张丹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首图.B座五层艺术文献、计算机文献,
中文库本书库(4)
索书号:J905.2 /663
本书全景式梳理了中国十四年抗战电影史,突破传统研究局限,将东北沦陷区的“满映”运作、上海“孤岛”时期的特殊生态、香港的复杂境遇以及大后方官营电影均纳入视野,揭示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格局与创作主体的深刻重塑。
书中展现沦陷区民族影业被日方吞并操控的深重伤痛,同时剖析上海“孤岛”民营电影公司如何在资金匮乏、政治高压的困境下,凭借成熟的商业智慧拓展类型片(古装、爱情、喜剧等),四年内产出200余部影片,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繁荣并非“畸形”而是逆境求生的明证。书中还指出,尽管大后方官营电影获得美援,但抗战影像宣传的主力实为民营力量,这些影片往往通过借古喻今、微言大义等含蓄方式进行着独特的“民间影像抵抗”。
07
《“孤岛”气候与海派气质——“孤岛”时期艺术期刊研究(1937-1941)》
推荐语
孤岛守文脉,海派战寒潮。
作者:游溪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馆藏地:首图.B座六层社会科学文献,
中文库本书库(4)
索书号:G239.296 /77
1937年上海沦陷后,未被日军直接占领的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成为“孤岛”。本书聚焦“孤岛”时期艺术期刊的困境:在山河破碎、抗战文艺盛行的背景下,“孤岛”艺术期刊的生存不仅面临政治、经济压力,更遭遇社会道德与伦理的非议。那些曾以娱乐享受和物质消费为创刊目标的杂志,被置于抗战文艺的对立面,甚至被批判为战时的“恶之花”。然而,外界难以体会创办者的苦衷。他们身处特殊环境,心境如《诗经·黍离》所言,满怀忧思却易被误解。这种争议使海派文化生存陷入危机,其出版发行的波折与困难,相较其他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在此困境中,“孤岛”艺术期刊创办者凭借特殊的生存策略,使刊物得以发展壮大。他们的努力,最终保存并延续了海派文化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