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TikTokers 涌入中国,饮食如何成为解锁中国文化的密码?

随着过境免签停留时间从72和144延长到240小时,一批批TikTok特种兵们陆续抵达中国,“ChinaTravel”占领热搜,“中国美食”+“unbelievable”成了迅速出圈的视频样式。在不同人的舌尖上,往昔的饮食习惯已悄然退场,只剩下对美好食物的追求。中国的食物仿佛将他们的味蕾完全打开,一时间“免签外国人品尝中国美食,回国后再也无法享受家乡菜!”这一说法热传全网。

老外-1

老外-2

说到痴迷中国美食的外国人,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扶霞·邓洛普。一位来自英国的美食作家,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来到中国,原本只是为了学习中文,却意外被中国美食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旅程。扶霞不仅品尝了各地的特色美食,还深入厨房,学习烹饪技巧,在中国厨师学校接受正规培训。她的经历不仅让她成为了中国美食的忠实拥趸,也让她通过饮食这一窗口,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4.jpgoutput_4

扶霞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5.pngoutput_5

扶霞的厨房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13.pngoutput_13

扶霞的美食笔记

在扶霞看来,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学;是治愈身心的良药,也是文明与荒蛮的分界。中餐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烹饪传统。

这一次,扶霞以一如既往的幽默笔触、前所未有的精彩视角,从三十道菜出发来谈论中餐的起源、食材、技法乃至思想,仿若一场宴请、一段旅程、一次告白。

28个章节分为“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四大部分,28道菜肴构成了“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1.jpgoutput_1

 

 

 

书名: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作者:[英]扶霞·邓洛普

译者:何雨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馆藏地:城图.社会科学图书借阅,首图大兴机场分馆二层

索书号:TS971.2 /87

 

“君幸食”这三个字,源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狸猫纹漆盘上的铭文,意为“劝君进食”。扶霞被这三个字深深吸引,她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劝食之语,更蕴含着古人对食物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3.jpgoutput_3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2.jpgoutput_2

“君幸食”彩绘狸纹木胎漆盘

西汉/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

的确,恐怕鲜有文化能如中国这般,对饮食倾注如此深厚的情感与重视。若仅从生存的基本需求出发,世间万物皆可果腹,但文化背景与地域差异让“吃”超越了基本需求,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追求和个性化的享受。当“中国美食”“中国文化”成了大热全球的关键词,通过饮食去了解文化,似乎是一条最为鲜活且生动的路径。每一道中国美食,都像是一位缄默却深情的文化使者,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明。

中餐的起源与哲学

“烹饪是文明人类与野蛮人和动物的分水岭。火的发现,让人们得以开启烹饪的大门,避免一些疾病,真正成为人类。”

一道蜜汁叉烧,虽然看似简单平常,却承载了中国人对烹饪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在那遥远的时代,中国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烹饪不仅仅是将食物加热变熟的过程,它更是区分文明与野蛮的重要标志。中国人对火的巧妙运用,不仅让他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更使他们的饮食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火焰的跳跃与食物的香气交织中,中国人不仅创造出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更推动了整个文明的向前发展。烹饪,这一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行为,实际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火花所在。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6.jpgoutput_6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7.jpgoutput_7

广式蜜汁叉烧

在古代中国,羹汤不仅是宴席上的佳肴,更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重要供品。通过羹汤的制作与享用,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一种“和谐”的价值观。羹汤的制作,需要精心挑选食材,细心烹调,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羹汤的享用,更是人们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这种和谐,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和谐”正是中餐烹饪哲学的核心所在。它不仅仅体现在对食材的精挑细选与烹饪技艺的精湛高超上,更体现在通过食物所传递的价值观与文化理念上。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8.jpgoutput_8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9.jpgoutput_9

宋嫂鱼羹

从“蜜汁叉烧”的烹饪技艺到“白米饭”的农耕文明;从“宋嫂鱼羹”的和谐之道到“苦瓜排骨汤”的药食同源思想,中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这种将艺术与智慧、自然与人文、健康与美味紧密结合的烹饪哲学,正是中餐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自然的馈赠

“美食烹饪上的无限好奇心配合顶级的生物多样性,恰似金风玉露相逢。”

中国地大物博,食材种类繁多,从北方的五常大米到南方的舟山海鲜,从四川的猪肉到内蒙古的羊肉,丰富的食材为中餐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每一种食材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地域文化,讲述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10.pngoutput_10

土步鱼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5165118/output_11.pngoutput_11

土步露脸

“土步露脸”一道以四百块土步鱼脸颊肉为原料的菜肴,不仅仅是烹饪者的厨艺展示,更是中国人对食物想象力的体现。要知道,从众多土步鱼身上小心翼翼地取下脸颊肉,需要何等的耐心与细致,配以恰到好处的火候与调味,精心烹制,最终呈现在食客面前的,是一道口感细腻、味道鲜美的佳肴。这不仅仅是一道美食的诞生,更是中华美食背后无限的可能性。

每一种食材,无论平凡或珍稀,在中国人的巧手下,都能被赋予新的生命与价值。这背后,是对食材深入骨髓的了解,以及对烹饪艺术的执着追求。这种对食物的敬畏与热爱,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华美食文化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让每一个品尝到中华美食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来自食材与烹饪的深厚魅力。

手艺人的匠心

“中餐烹饪术语的丰富性,反映了中国厨师对火候、调味和食材搭配的精准掌握。每一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文化内涵。”

衡量某个菜系是否精致,标准之一就是相关词汇是否丰富。西方世界很少能欣赏中餐烹饪复杂精妙的技艺,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语言上的困难。很多中餐烹饪术语无法翻译,在英语甚或其他的任何语言中找不到能直接对应的词语。所以无论西方厨师对中餐烹饪多么感兴趣,不深入研究中文的书面语言,还是很难掌握烹饪技术伤的各种微妙区别。

锅塌豆腐

锅塌豆腐做法(gif)

“塌”,一个专属于鲁菜的烹饪方法:将宽大扁平的食物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面糊,在炒锅或平底锅的表面贴一层进行煎制,之后再加调好的酱汁。经典鲁菜——锅塌豆腐,就是这种做法的著名例子。将豆腐切成长方形厚片,裹上打散的鸡蛋液,像铺瓦片一样摆在锅底直至两面金黄,再加入香料、调味高汤,让豆腐逐渐吸收汤汁。成菜软嫩多汁、美味可口。

然而,“锅塌”也只是“塌”这种烹饪方法的变体之一,它的“兄弟”还有将主料切薄片,挂糊或不挂糊均可,用温油滑熟后加入汤汁的“滑塌”;将原料切片,挂蛋糊或发粉糊,再撒上一层坚果仁的“松塌”。一字之差,竟有不同的烹饪方法,当然同样的烹饪术语,在不同地区,用法也不同。“燉”,在川菜中是“小火煨”,而到了粤菜里就变成在密封的锅里蒸的意思。

中餐种类繁多的原因驳杂,但烹饪方法的多样性绝对是其中之一,简简单单的装备就能创造出复杂、非凡而广博的技艺。从蒸、烩、炒、煸、熘、炝等数十种烹饪手法,到刀工、火候、调味的精准掌握,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中餐烹饪的匠心独运。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7170323/output_1.pngoutput_1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7164222/output_1.pngoutput_1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7171416/output_1.pngoutput_1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7170552/output_1.pngoutput_1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7171950/output_1.pngoutput_1

/Users/majiao/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207172240/output_1.pngoutput_1

扶霞做的菜

食物是艺术、是工艺、是魔法;是厨师刀下霜雪般飘落的鱼片、是升腾的锅气中舞动的肉丝、是在蒸笼中膨胀的米粒、是酱缸酒罐中训练有素的微生物大军、是小小厨房中百味的幻化、是原材料的七十二变。从鸭舌到柚子皮,万事万物都能变成食物,给人们带去愉悦。

中国人赋予了食物很多含义,可以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庄严祭祀,是连接我们与神灵世界的供品;也可以是等级和政治权威的象征,是治国之道的隐喻。在中国各地,无论贫富贵贱,人们都以当地的腌菜和酱料、小食和菜肴为荣。人人都会充满热情地谈论美食与烹饪,陶醉于舌尖口腹之乐。

对中国人来说,饮食既是生理需要,也是生而为人最值得探寻的乐趣之一。

对于美食您是否也有独特的见解?您是否也有自己的美食故事想要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美食感悟!

本文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封面参考:https://699pic.com/tupian-500771637.html

https://699pic.com/tupian-501102064.html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