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面具:人类文化的倒影与浪花

面具,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符号,始终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它既是一种装饰品,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既是遮蔽真容的工具,又是展现内心的载体;它在不同的地区、时代和场合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和意义。

俄罗斯人类学家帕维尔·波耶夫曾系统研究过面具和面具舞蹈传统,《面具的前世今生:人类文化千面之旅》是一本有关面具的科普读物,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文化考古学视角,带领读者跨越五大洲,飞跃数万年,详细解读丰富多彩的面具背后的不同意义。

《面具的前世今生:人类文化千面之旅》

IMG_257

[俄罗斯]帕维尔·波耶夫著

[俄罗斯]阿利萨·尤法绘

王梓译

馆藏地:首少少儿中文书刊借阅,

城图少年儿童馆(中文图书)

索书号:J269.3(1) /1

PART 1

最早的面具:史前时代的神秘遗存

面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最早的面具图像来自3万多年前的岩画。法国三兄弟洞中著名的“巫师”壁画描绘了一个鹿头人身的形象,而德国士瓦本的岩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用猛犸獠牙雕出的人狮图案。这些岩画中的形象均为戴着面具的人,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面具文化提供了早期的线索。

IMG_259

法国三友洞中的“巫师”岩画,来源:网络

现存最古老的面具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这些面具被发现在以色列希伯仑城附近的犹大沙漠和山丘上,它们用石灰岩制成,重约2000克。有些面具上被开了小孔,可以通过小孔与某种物体固定在一起。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这些面具制作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定居,最早的城市也逐渐出现。有一种假说认为,这些面具曾被用于祭祀祖先的仪式中。由此可见,面具的产生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它们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

PART 2

阿伽门农的面具:考古学与神话学的交汇

IMG_261

阿伽门农黄金面具,来源:网络

阿伽门农是古希腊神话中迈锡尼的国王,也是史诗《伊利亚特》的主角之一。1876年,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迈锡尼著名的“狮子门”城墙内发现了几个竖穴墓,并推测其中一处为阿伽门农的墓穴。在最后一个坟墓中,施里曼发现了一个戴着金色面具的干尸。他兴奋地宣布,这就是阿伽门农的金面具。面具用纯金箔制成,面部线条精致,有小胡子和又宽又密的胡须,并带着似笑非笑的神秘表情,被誉为“古代的蒙娜丽莎”。

关于面具的用途,学者们有多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为了让冥界的先祖之魂认出死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面具具有驱散恶魔的作用;还有研究认为,给死者戴面具是为了将亡魂禁锢在墓中,以免其出来为害世人。《面具的前世今生:人类文化千面之旅》一书中还探讨了与迈锡尼文明相关的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以及米诺斯国王关押的牛首人身怪物弥诺陶诺斯。弥诺陶诺斯是否正是因为戴着公牛面具而被人们形容成怪物?这一问题仍待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PART 3

中国戏曲的脸谱:东方戏剧的独特符号

IMG_263

京剧脸谱,来源:摄图网

中国戏剧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代,发展成熟则要到宋元时期。而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涂面”,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中,扮演高长恭的演员需要戴上面具,这可能是中国戏剧中脸谱的起源之一。到了元代,杂剧盛行,便出现了正面人物的“整脸”谱式,中国戏剧的脸谱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体系。

京剧和川剧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戏剧表演形式。演员脸上涂着复杂的图案,或佩戴画满花纹的纸面具和丝绸面具,这些脸谱有助于揭示角色的性格。其中,脸谱的颜色尤为重要:红色表示忠义勇猛,白色表示奸诈阴险,黑色表示刚正不阿,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川剧中的“变脸”更是一门绝活,这门技术被严格保密,由川剧世家代代相传。与西方戏剧面具不同,中国戏曲脸谱通过色彩和图案直接揭示角色的性格,展现了东方戏剧独有的魅力。

PART 4

实用面具: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IMG_265

潜水面罩、击剑面罩,来源:摄图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面具的实用价值越来越明显。从古代的防风、防寒、防疾病传播,到现代的防毒气、防辐射、作为潜水面具、比赛头盔等,面具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代医用口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防护面具,从古代的鸟嘴面具到现代的医用口罩,它们的演变不仅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也反映了人类对健康的重视。

《面具的前世今生:人类文化千面之旅》通过面具这一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感受到了人类对未知的敬畏、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面具的旅程还在继续,而我们对文化的探索也永无止境。面具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它们跨越时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从神秘的仪式面具到精致的戏剧面具,再到实用的防护面具,每一种面具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这本书让我们明白,面具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