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草台班子”的东汉,皇帝与士大夫残酷共生

说起东汉,恐怕大部分人只能记住它的一头一尾,开头是“大魔导师”刘秀与“穿越者”王莽的故事,结尾是群雄逐鹿的前三国时代。而真正属于东汉的百年历史,却只被浓缩成了教科书中“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等高度概括性的名词,但中国历史从来都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简单总结的。

虽然三国以其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与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是要真正洞悉三国乱世的成因,我们需将目光回溯至东汉末年。《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后简称《三国前夜》)如同一把钥匙,帮我们开启了通往那段被遗忘历史的大门。

IMG_256

《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

张向荣著

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首图B座四层历史、地理文献;城图社会科学图书借阅

索书号:K236.07/54

“一颗头颅的旅行”:

别具一格的开篇与叙事视角

几年前,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在豆瓣被打出8.8的高分。新作《三国前夜》延续了前作的学术探索精神,深入探讨了东汉时期儒学与士大夫政治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帝国命运的影响,为我们揭开了东汉末年政治变迁的神秘面纱,呈现了一部东汉版的“权力的游戏”。

IMG_257

张向荣

本书整体以时间为线索,把东汉比喻为一天,章节布局以正午“汉章帝建初四年”、午后“梁冀时代”、黄昏“延熹皇帝的十年”、入夜“第二次党锢之祸”、深夜“汉灵帝退国为家”、黎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来写就这段历史。

开篇用王莽头颅的旅行为引子,自然地衔接了前作,王莽的头颅“终于从新朝覆亡的证物变为后汉崛起的宝物”。通篇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既无核心事件,也没主要人物。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皇权与士大夫的博弈: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的根源

“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顾名思义,东汉政权的瓦解以及三国乱世的到来和士大夫有关。东汉时期,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并成为政治舞台上的关键力量。《三国前夜》详细阐述了士大夫阶层如何凭借经学传承、家族势力以及察举制度,一步步积累政治资本与社会威望。但皇权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

IMG_258

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的“光武帝刘秀”

在东汉前期,皇权相对强大,士大夫阶层虽已崭露头角,但仍在皇权的有效掌控之下。随着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即位、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皇权逐渐被削弱。外戚与宦官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往往排斥士大夫阶层,打压异己。这引发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了多次抗争,如著名的党锢之祸。

在这场皇权与士大夫的博弈中,双方都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导致东汉政治陷入极度混乱。这种内部的政治动荡,极大地消耗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使得国家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后来的天下大乱埋下了伏笔。

三国乱世:于废墟之上悄然到来

随着士大夫与皇权矛盾的不断激化,加上东汉末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等因素,东汉皇权逐渐走向崩解。在这个过程中,士大夫阶层的态度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他们对东汉皇权彻底失望后,开始纷纷寻找新的政治依托。一些士大夫选择支持地方豪强,形成了割据势力;另一些则投身于各路诸侯麾下,试图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IMG_259

曹孟德大破吕布,出自《金协中绘全本三国演义》

例如,袁绍出身于汝南袁氏,凭借家族的影响力与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在河北地区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之一。曹操虽然出身宦官家庭,但他善于笼络士大夫,以“唯才是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这些士大夫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曹操势力的不断壮大。

东汉皇权的崩解使得原有的政治秩序彻底瓦解,天下陷入了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三国时代的前夜,正是在这种政治废墟上悄然降临。

全书以王莽的头颅为引子,也以王莽的头颅为尾声。东汉覆亡,但它开启的“秦制-儒教”的古典政制,得到了后世统治者的肯定,牢固地扎根在大众的日用的伦常和信仰观念之中,君主与士大夫的博弈与制衡仍将继续……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