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时代沉浮间,少年如何才能真正长大?

人类的冒险情结自古有之。从《荷马史诗》到《西游记》,冒险精神深深镌刻在人类的血脉之中,成为古今中外所共通的文学母题。张炜的《去老万玉家》同样如此,这部作品以19世纪末风云变幻、局势动荡的胶东半岛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舒菀屏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一段时代征程下的少年成长史诗。

19世纪末,胶东半岛处于时代变革的漩涡中心,新旧势力激烈交锋,传统与现代观念相互碰撞。舒菀屏年少便遭遇父母离世、家宅被占的不幸,在命运的推动下,舒菀屏踏入了神秘的沙堡岛。在这里,他结识了统领土匪的传奇女匪首老万玉,以及心怀理想的冷霖渡等一众性格各异的人物。初到沙堡岛,舒菀屏满怀抱负,渴望在此建功立业。但随着对岛上专制统治的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爱恨交织、正义与邪恶的抉择面前,他踏上了精神成长与人生方向探索的艰难旅程。

IMG_256

《去老万玉家》

张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36142

馆藏地:首图B座二层新书刊、三层文学图书;城图社会科学图书借阅

革命正义:民间力量的多面审视

19世纪末,封建统治日薄西山,如风雨中飘摇的残烛,随时可能熄灭,而各类新兴的革命力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试图冲破旧制度的枷锁。作者张炜将目光投向民间,精心塑造了老万玉、冷霖渡、小棉玉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土匪形象,通过他们的故事,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民间力量的崛起与转型。

以冷霖渡为例,他心中怀揣着构建“大公国”的宏伟蓝图,尽管这一理想带有浓厚的个人崇拜色彩,但不可否认,它也反映出冷霖渡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对社会秩序的热切追求以及对文明进步的向往。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在“大公国”这片土地上,专制、剥削与压迫如影随形,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理念犹如沙漠中的花朵,难以扎根生长。

老万玉,作为被众人奉为神明的领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早已预见到“大公国”注定崩塌的命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中的南方革命党人,他们真正成为了革命精神的化身。他们洞察社会矛盾,为推翻封建统治不懈奋斗。面对严刑峻法和威逼利诱,他们坚守信仰,不惜以牺牲为代价为革命带来希望,也照亮了舒菀屏的精神成长之路,彰显出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两者的描写,张炜深刻揭示了革命正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革命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IMG_256

作家张炜(图源网络)

真爱探寻:自由与奉献的永恒旋律

爱的理解是横贯本书的永恒乐章。吴院公与老万玉彼此倾心相爱,但身份的悬殊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将他们分隔两岸,有情人无法长相厮守;奶娘对吴院公的爱意,如同深埋在心底的种子,默默生根发芽,却从未向人倾诉;冷霖渡对老万玉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精神象征的盲目依附,而非基于对真实个体的深情眷恋。那么,真正的爱究竟是什么?张炜借小棉玉和奶娘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奶娘对吴院公的爱不求回报,成为她生命中自由绽放的花朵。小棉玉对舒菀屏的爱,则体现在对他意愿的尊重上,即便面临严酷惩罚,也选择为他撑起自由的天空。这种爱,遵循“守于自由而让他人自由”的原则,爱人者珍视自己生命的自由与纯净,不被世俗的身份地位、权势财富所束缚,以纯粹的本心去爱他人,升华为无私的牺牲与奉献,成为温暖人间的大爱。

在当下这个爱欲缺失与异化的时代,张炜对真爱的探寻彰显出了深邃而动人的生命美学意蕴。从男女之爱升华至民族之爱、人类之爱乃至万物之爱,爱的力量可以跨越一切障碍,温暖整个世界。

IMG_256

作家张炜(图源网络)

精神成人:黑暗中追寻光明的成长之路

精神成长是贯穿《去老万玉家》的一条璀璨主线。主人公舒菀屏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本领,后又远赴广州同文馆求学,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然而,命运对他似乎格外残酷,年少时便遭受了失父丧母的沉重打击,家宅被占的屈辱更是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但正是这些磨难,激发了他超乎常人的机敏与冷静。

初到沙堡岛,老万玉等人的关怀点燃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但他的仁爱之心,使他对阶级压迫深恶痛绝,与老万玉等人产生矛盾。南方革命党特使与他关于“起义”的对话,促使他转变对革命的理解。舒府覆灭是对他的严峻考验,面对老万玉等人的屠戮,他坚守正义,没有沉沦,最终逃离沙堡岛,完成了从懵懂少年到精神成熟者的蜕变。

舒菀屏的成长轨迹,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年轻人如何“成人”,如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面临困境与挑战,这是一个艰忍的青春故事,时代沉浮间,少年摆脱幼稚,实现了真正的精神成长。此程之后,未来将不存任何奢望和侥幸,而将更加纯粹坚定与百折不挠。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