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这几本书带你发现人生的另一面

人生百态,世间万象。这些书籍如同人生的另一面,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从女性群像到文学小组成员,从二本学生到图书馆馆员,这一本本书籍不仅是对百态众生的描摹,更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挖掘,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平凡与非凡之间,在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日常里,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每段经历都蕴含着不可复制的价值与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书籍,探寻人生的另一面。
 
《她曾是天使》——当代女子图鉴
乔叶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她们是少女,是妻子,是工人,是我们身边最普通最常见的女人们。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无数普通女人在生活不易察觉处的欢欣与痛苦,挣扎与不甘,诗意地勾勒出一段段丰富多元的女性人生。这是一本关于救赎与成长的杰作,让人在泪水中看见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她曾是天使,她们曾是天使,她们是天使。
 
 
《我的皮村兄妹》——皮村里的斜杠青年们
袁凌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你是否有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呢?偌大的北京,藏着一间小小的房子,这间位于皮村主街上月租600元的房子正是皮村文学小组的“大本营”。皮村文学小组的成员身份各异:有工友之家的负责人、月嫂、保安、店员、泥瓦匠......他们白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劳动着,晚上工服还没来得及换就来到皮村文学小组,学习读书写作,点亮自己的文学梦。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都在用文学的光芒照耀自己走出生活的平庸,正像作者袁凌说的:“像灰尘一样落在生活上,像盐一样发光。”
 
《去家访 : 我的二本学生2》——明日之星
黄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馆藏地:B座三层文学图书
索书号:I247.57 /33565/.2
对于很多大学老师来说,“家访”也许是个比较陌生的工作,但是作者黄灯却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从讲台之上走到讲台背后,走进了二十多个学生的家庭里家访,亲身感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所形成的复杂关联和参差图景。
二本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二梯队,几乎被一本学生的“光芒”掩盖,不甚为大众熟知。本书聚焦于二本学生这一群体,将他们如何走进课堂,有着怎样的原生家庭,他们的父母过着怎样的生活等诸多情况呈现给大众,也许我们会对城乡融合、教育公平、亲子分离、跨省婚姻等社会议题有更深的思考。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当理想撞见现实
杨素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馆藏地:B座三层文学图书
索书号:I253.4 /863
这是一个关于筹建图书馆的故事,是一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博弈。作者用半年时间建了一座图书馆,从最初的联系书商,到预算盘点,到图书馆选址和装修,过程曲折,有许多乐趣和感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又真实地看到一座图书馆诞生的全过程。
图书馆建成后迎来了许多可爱的读者们,有爱借碑帖的书法爱好者,有摸着《世界通史》读出声的视障读者,读者们用自己的经历回应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一只山雀总会懂另一只山雀》——土地上的“隐居者”
申赋渔 著
新经典文化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馆藏地:B座三层文学图书
索书号:I267.1 /9767
当一个旅法作家决定回乡,于是他收整出一个院子,拥有了一个清爽自在的乡间小屋,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生活。作者申赋渔光着脚丫踏在柔软的泥土上,深深体会到大地的温暖与深邃,它仿佛是一个稳定的锚点,在漂浮不定、孤独寂寥的当下,给予他坚定的支撑。
身边依然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找不到工作的毕业大学生、辞掉铁饭碗回乡干体力活的知识分子、“没个家”在城市漂泊的中年石匠、因恐惧黑暗而不敢熄灯的空巢老人……在这个喧嚣纷扰的世界里,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隐居者”依然散发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哪怕辛苦、艰难,生命仍有盼头,仍然值得期待。
 
《站在人生长河的下游》——追忆似水年华
周大新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馆藏地:B座三层文学图书
索书号:I267 /20481
青山不老心常健,笑看人间几度秋。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者周大新曾坦言,“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长河,60岁之后应该说是站到这条河的下游了。我今年72岁了,可以写作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本书就是写的我现在这个年龄段所能做的一些事。”
作者年逾古稀,有了更多时间对内静思,整理了过去人生所行之地、所见之人的见闻与感悟。作者数十载光阴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尽在这本书中了。
 
《北京繁华录》——北京城的“清明上河图”
侯磊 著
工人出版社
作者侯磊说:“为了留住北京这个城市的身影,我写作了《北京烟树》;为了追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细微之处,我写作了《北京繁华录》。”本书不仅是侯磊对古都北京的一次深情凝视,更是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绘制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部作品分为“醉太平”“集贤宾”“清平乐”三个篇章,将北京的胡同文化、宫廷秘史、市井百态,乃至那些渐行渐远的传统艺术、民间习俗与街巷风情,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他将自己对北京的热爱与敬畏融入字里行间,通过详尽的史料与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而又复杂的时代,亲身感受北京城的变迁与韵味。
北京不只是有掌故,北京也是鲜活的。
 
《边界的诱惑: 寻找南斯拉夫》——点燃生命之火
柏琳 著
单读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馆藏地:B座三层文学图书
索书号:I253.8 /218
爱与理解,如何被人为的边界所隔?作者不迷恋文本,更注重体验。于是她踏上了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土地,以一个普通访者的身份与当地人交流,回溯南斯拉夫王国的成立、二战期间的抵抗运动,以及最终的内战和分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前南斯拉夫世界。
这片土地上的新生代该如何与历史共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呢?现代人在多元文化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困境,可能是当下许多人们都面临的问题。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记忆与自我
[日] 小林泰三 著;曹逸冰 译
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
当人类逐渐失去记忆,不得不依赖“脑外记忆装置”来维持日常生活,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打开这本书,欢迎来到充满神秘感与未来感的新世界。
在这个记忆与心灵可以轻易分割的世界里,每个人都生活在混乱无序中,让人不禁思考:“我”的身份与自我认知该如何界定?究竟是人的肉体承载灵魂,还是记忆装置承载灵魂呢?
关于记忆与灵魂的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双面人生》——两个陌生人的灵魂共振
[英] 阿莉·史密斯 著;文泽尔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我们是否可以同时是女人也是男人,同时是现在也是过去?作者阿莉·史密斯巧妙的用双螺旋叙事手法,将两个时空背景迥异但内在紧密相连的故事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拥有男性名字的女孩乔治走出母亲去世的痛苦,十五世纪因一封加薪信而被世人所知的女扮男装的画家。这两个毫无关系的人以一种意识流的写法使其相遇,过去和现在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男性女性也交错在一起。历史与时光并未全然消逝,如魂灵般轻盈穿梭于今昔之间。
 
《这儿可没人读托尔斯泰》——阅读改变人生
 [英] 马克·霍金森 著;张蕾 译
猴面包树工作室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世纪7、80年代中,工人家庭的孩子是如何摆脱命运,走上人生新道路的?马克坚信书籍的力量,即使在一所平庸的学校里,他照样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让自己从精神上摆脱平淡无奇的生活。家庭出身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起点,但决定我们人生的,仍然是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书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从来不是朝夕完成的,而是在经年累月中悄然浸润着我们的头脑和心灵。“我只知道阅读是一种美妙的自然体验,它就像散步和聊天,你可以想做就做,只要你喜欢,便可以一直做下去。”
 
《带上查理去旅行》——平凡之路
[美] 约翰·斯坦贝克 著;栾奇 译
商务印书馆
一人,一狗,一辆车,做好准备就出发。如此简单潇洒的旅行是多少人所向往的啊。从东北部的缅因州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再到南方的得克萨斯州,总行程一万多公里,跨越了三十四个州,不仅记录了沿途的风景与人文,更深刻地反思了美国社会的变迁与问题。从城市化的冲击、环境的破坏,到种族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他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用心灵感受,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无论你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旅行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收获。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