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醉美宋画:艺术、历史与人文的交织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为什么要先从宋画入门?因为相较于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通过欣赏绘画走进艺术世界是更贴近普罗大众的途径。而培养艺术审美,自然要以求其上为原则,选择最出挑、最优秀的。从绘画成就和价值来看,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画必称宋元”,宋画被称为中国绘画的巅峰。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后,加水愈多,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薄而无味。”这说的便是宋画的独特韵味——如同一壶陈酿,醇厚、谦柔、质朴,大师如此评价,足见宋画艺术的卓尔不群。在宋人笔下,一株枯树、一片浮云、一名钓客、一位行者,皆可成景,均能入画,各有其韵。

IMG_257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

李冬君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走进宋画》一书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绘画作品与人物,更有你我不曾了解的宋画艺术世界。这既是一本精美绝伦的画册,更是画家人物、作品的述评,书中全面、立体地呈现美了1000多年的宋画艺术全貌。本书按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讲述个体与王朝相互勾连,命运与天才相激共振的历史事件。

IMG_258

我们先来选两幅传世名作,一起跟随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去欣赏它们。

南唐仕女的真实与自由

请翻转手机查看作品

IMG_259

《宫中图》

80位各具特色的仕女,在画卷中或弹琴、或观画、或梳妆、或嬉戏,在周文矩的笔下,每一个仕女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和情绪,从喜悦到惊讶,从淡定到活泼,每个女人的姿态都是自由丰富的:这位翘起纤足准备试试水温,那位轻舒玉臂闲闲地伸了个懒腰,旁边那位却不知看见画中什么逗趣的事物而开怀大笑……相较于《女史箴图》里温婉贞静的女史,《洛神赋图》中清俊飘逸的女仙,《宫中图》里的仕女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个体。“帝王意志、教化万民、母仪天下”等教条式的表达统统被抹除,留下的仅有女性的真实日常。

在作者眼里,《宫中图》不仅展现了南唐仕女的真实生活,更是一次重要的审美转型的体现,它是画家一次“观念的冒险”:周文矩画仕女,不画女人的佛性与神性,只画人性;不画女人的历史性,而画现实性;不画女人的道德性,只画单纯的女性,画女性的身体美,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达•芬奇,他们的人文主义关怀,几乎都是在展示女性人体美的描述中来表达对人性的看法。

它更是画家一次“线条的突围”。周文矩抛却“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典范规则,他不再步“吴家样”后尘去临摹不食人间烟火的仙衣飞扬,更不愿模拟“曹衣出水”的贴身佛性。周文矩的笔锋依形体虚实、随身体动态而流动、曲折,一节节、一段段,自由而欢快,用颤笔捕捉衣物的柔软和飘逸的质感,还原身体的自由状态,大胆而又有分寸地表达丝绸与身体的关系。衣料的柔软,人体的柔软,笔尖的柔软,绢帛的柔软,皆在“颤笔”中找到了自己的本色,配合得天衣无缝。

希孟到底是谁?

这幅自问世以来便被尊为“国宝”的杰作,为何其创作者如同人间蒸发,无从寻觅?一位仅18岁的绘画天才,被宋徽宗特别钦点,本应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却如同夜空中的流星,瞬间湮灭无踪,之后再无画作流传,连宣和供奉的名单中也无此人之记载。《千里江山图》背后隐藏的作者王希孟,究竟是何方神圣?

IMG_260

《千里江山图》(局部)

在重重疑点之下,作者翻阅历史文献,梳理出一条大胆的推理线索:

1、蔡京跋文说,希孟18岁完成《千里江山图》,而徽宗也是18岁登基。画作显露出的雄阔恢弘的江山感,以及“富有天下,贵为天子”的气象,唯有皇室,才能陶冶得出来。与其说这幅具有王朝天下观的巨图出自一位出身贫寒的画学生徒之手,还不如说出自一位饱受帝王学培养和政治历练的皇子之手更合理。

2、被认为是徽宗唯一存世的山水作品《雪江归棹图》,其画面的江山构图、村落布局类似千里江山图,且树枝、农舍笔法一致,只不过“雪江”图笔法更老道。

3、按理说,徽宗对“希孟”“亲授其法”绘制《千里江山图》,那必然属于国家工程,进入《宣和睿览册》中,最后还得由徽宗题款、钤印验收。可画面上,既没有徽宗印、款,也不见“希孟”印、款;此外,作为天子门生的“希孟”,完成这一惊世之作而后便查无此人,这实在不符合徽宗爱惜画才的行事风格。

综合这些疑点,作者做出推论——徽宗就是希孟,宋徽宗胸怀圣人的抱负和王道治国的理想,化名“希孟”,在18岁登基的时候完成了这幅《千里江山图》,以一种极富创意和勇气的方式,将自己的理想、自己对天下的愿景,以及对美的追求,全部凝聚在了这一幅画中。

IMG_261

《千里江山图》(局部)

IMG_262

《雪江归棹图》(局部)

何谓“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

《走进宋画》的副标题是“10至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本书将五代、北宋、南宋视为一个整体,即“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一词通常指14到16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运动,而后遍及欧洲许多国家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最重要的成就是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的提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而重新回到对人的尊重的观念上,而这个时期欧洲的科学、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对标“欧洲文艺复兴”,反观10-13世纪的中国,五代战乱连连、北宋南宋战火纷扰、国运多舛,比之雄壮豪迈、金戈铁马汉唐,实在算不得强盛,但五代及两宋时代的文艺发展繁盛和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成就了后世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峰,这一点倒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类似。

当美第奇家族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在佛罗伦萨城里推行城市自治、建立市民社会时,早3个世纪的宋代已通过科举制,亮出了平民主义的政治立场,并向着文治政府推进。稳定的社会经济,加之人才选拔制度,使得文人士大夫进入国家的核心阶层,他们以手中的画笔宣泄情绪,书写志趣。从汴京到临安,艺术带来的人性解放,始于“士人群体”独立人格的形成,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主力。新兴的山水画,是最鲜明的一道艺术精神的风景线,它为这一时代的绘画艺术开创了独立风气。体制内的家国情怀不再是士人唯一的崇高精神的体现,在自然中表现自我,在山水画中重新定义士人的精神生活,很快得到了时代的“拥趸”,从而使山水画超越花鸟画和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IMG_263

《溪山行旅图》

人物画也开始从传统圣化宣教语境中摆脱出来,走向士人、绮罗仕女以及历史叙事,甚至生动的个体等世俗的生活场景。当我们驻足《清明上河图》前,便忍不住投身画中去感受汴京的人间烟火,或跟随商贩走卒穿梭于酒肆街巷,或是泛舟河上,流连桥头。

IMG_264

《清明上河图》(局部)

花鸟画则因装饰作用,更加接近纯粹的审美属性,同时与山水画一样,恪守了向自然学习、格物致知的精神,写出了气韵生动,写出了生命的内在气质。

IMG_265

《梅花绣眼图》(局部)

当然这样一个文艺复兴自然少不了幕后推手,李煜是五代十国的文学艺术旗手,而赵佶则是北宋主流艺术的风向标,他们虽然在成王败寇的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但在绘画中在艺术里发现了自我,在艺术的世界里缔造了自己不朽的王国。

IMG_266

《瑞鹤图》(局部)

有内涵,高颜值

与市面上大多数聚焦宋朝艺术的书籍不同,《走进宋画》另辟蹊径地将作品和艺术家放在思想史的平台上进行探讨,历史学者的背景和多年思想史的探索,让作者可以更深刻地挖掘精美绝伦画作和艺术家背后的人文历史、思想政治。

IMG_267

作者以思想史的研究惯性,将作品和艺术家,放置在思想史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在作者眼里,这个时期的画家们更多地追求表现个人内心情感和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他们将自己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感受融入绘画艺术中,作品便是其思想的投射和证明。这使得作者对于作品和艺术家的投入,显然更高一筹。精美的作品和优美的文字,无形中带出思想者的高度,施施然展开于思想的天地。我们可以跟随作者,通过《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金碧辉煌,《宫中图》里纵情肆意、鲜活生动的仕女,《潇湘图》 中的淡墨轻岚、云雾明晦,《山水图》里的残山剩水、峭岩长桥去了解画家所处的朝代政局和社会环境,感受其本人的心境和理想。

IMG_268

大至恢弘磅礴的千里江山,小到轻灵微渺的一舟、一叶,宋画的美,古拙、隽雅,这样一本讲宋画的书,如何能够设计得不精美?《走进宋画》一书特邀“世界最美的书”获得者朱赢椿老师亲自操刀设计。“内外双封”的形式精致却不繁缛,外封全页采用烫金工艺,金线在封面上来回穿梭,黄筌《写生珍禽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徽宗《听琴图》细节图镶嵌其间;内封全页使用徐熙《玉堂富贵图》,牡丹、玉兰,海棠,禽鸟充溢整个画面,让观者顿生富丽典雅之感。书脊采用墨绿色包布,书名烫白,颇具古籍书衣的质朴之美。单单从装帧设计上就绝对称得上传统与现代、古典和时尚的交相辉映,尽显宋朝美学之风雅、风流。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