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无论在哪个朝代和时空,都是认识一个人的优先途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画像则是在双方不能见面的情况下,唯一能够“看脸”的方式。
但与普通人的画像不同,在中华大地上,帝王的画像承载着深重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它们不仅是绘画艺术的一部分,更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是皇权运作的重要工具。《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一书的开篇,便以契丹使臣提出双方互换各自皇帝的画像为引,以画像为历史的另一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宋代政治文化的全新视角。
《东丹王出行图》局部耶律倍骑马像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在宋代,帝王肖像不仅仅是画在绢帛上的图案,更是皇权在各地的延伸与展现。每当朝廷派遣使节出使外国或者进行外交往来,帝王的肖像都会被展示给异国的君主,以此彰显宋王朝的威严与荣耀。
两宋皇帝的“集体证件照”
在《邵氏闻见录》及《邵氏闻见后录》中,都讲述了宋仁宗与辽道宗的故事,许是辽道宗曾私下混入使臣队伍见过仁宗,又或是互赠画像,最终仁宗画像的帝王气度征服了辽道宗。这些故事现已无法辨别真假,但不难发现,宋人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讲述宋仁宗的“御容故事”。因为对于宋朝而言,御容是否能够展现出帝王气度,是能影响到国运的。
帝王肖像是与宋代的政治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帝王的形象被赋予了极高的神圣性,它们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帝王权利的象征。通过对肖像的崇拜,皇帝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的工具。这些肖像在某种意义上,就如同“如朕亲临”一般,代表皇权,展现皇威。而这种做法无形之中加强了皇权的不可侵犯性。同时,帝王肖像也是皇帝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通过画像,皇帝仿佛能够直接与天界对话,继而增强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宋仁宗御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军事对峙中,帝王肖像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士兵们心中的精神支柱,也是士兵们心中的信仰与力量源泉。
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军直扑洪州,隆祐太后一行转移至吉州,但金军追兵也尾随而至。结果两军尚未交战,宋朝一方自己先乱了。
长时间处在不满与绝望情绪中的部分禁军残兵趁机作乱,脱离部队落草为寇了。随行人员各自逃命,从武将杨惟忠到文臣滕康,文恬武嬉,上下离心。在跑路的过程中还激起了船夫造反。只有一个宗室子弟,在乱军中高举皇帝的御容画像劝说那些当了逃兵的溃兵们。最终,在御容画像的感召下,溃兵们幡然醒悟,放弃了落草为寇的想法决定归队,并跟随其在虔州找到了隆祐太后。
同样,帝王的画像和塑像也是不容被侮辱和玷污的。靖康元年(1126)九月初三,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前后共抵抗了261天的太原最终陷落,主将王稟见大势已去,与其子一起背着宋太宗“御容”的画像跳入了汾河之中自杀殉国;无独有偶,《靖康小录》中记载了在太原城破后,通判王逸誓死不屈,最后“登阁抱太宗御容”,命人放火烧楼,最后与太宗御容一起葬身火海,英勇就义的故事。
然而,在所有的政治斗争和权利博弈的背后,宋代帝王肖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也是不可忽视的。
据说开创了“一统太平”伟大基业的宋太宗,就被太祖说过:“晋王(太宗)走路的样子龙行虎步,而且出生时就有异象,将来必是太平天子。”根据流传下来的画像看,方正端重的脸型,细长的眼睛,并且脸盘子微黑的宋太祖和“车神”宋太宗,都有“方面大耳”的标准帝王相。而不同的是,太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怒自威的霸气,太宗肖像则透露出一种深不可测的心机和睿智与秀雅。
宋太祖与宋太宗
创造出瘦金体的宋徽宗,则和他的祖先们大相径庭,作为“亡国之君”的宋徽宗竟在看了辽天祚帝的画像后,窃喜其有“亡国之相”,其实自己也不遑多让: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徽宗御容”中,端丽儒雅,温润如玉,可谓书生风采有余,而帝王霸气不足。相传宋徽宗的亡国之相,缘于其父多看了一眼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画像,见世上有长得如此端正雅致之人,惊为天人,甚至在徽宗出生之时,还梦到了李煜。这故事似在暗示徽宗正是李煜的投胎转世,反映了当时舆论对宋徽宗亡国之相的想象。
宋徽宗御容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都说“人生如戏”,而画像里的帝王们,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表达与诉说。我们在史书上所轻轻翻过的一页,便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集历史、艺术、政治于一体,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宋代帝王肖像崇拜的背景与意义,也在作者的带领下,让我们看到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宋代政治生活的波澜壮阔与文化内涵的丰富多样。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
高博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首图.中文库本书库(4);
城图.潞云筑、城图.文旅主题图书借
索书号:K244.0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