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一片西瓜四五两
真正的薄皮脆沙瓤
当四合院的茶房飘着茉莉花儿香
夏天的炎热全部被遗忘掉
酌一杯佳酿漂远方
胡同里酒香醉人肠
当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
北京的土著有一点点感伤
……
伴随着茶酒的香气,穿梭在曲折狭窄的胡同里,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京味儿的老北京。阳光透过古老的树梢,斑驳地投影在那些历经沧桑的土石路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属于老北京胡同的味道——悠远、醇厚而又亲切。
胡同,是北京的符号,也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舞台,更是一种往日的记忆,一种情感的寄托。在这里,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声叫卖、每一句闲聊都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吃了么您?”、“今儿个天儿不错啊!”提着篮子去买菜的大爷大妈,一路上闲聊着家常,不时地互相问候,简单的问候,透着北京人的热情和自在,他们安闲地在光阴中繁衍生息,恪守着礼数周全、闲适的市井生活,各自过着不同而又都差不离的随性日子。
胡同滋养了无数的北京人,在数百年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市井文化与气质,但不变的永远是北京人那份悠然自得。“天塌了有个儿高的顶着”是北京人的信条,也是他们面对生活的座右铭,更是他们那种特有的淡定与从容。即使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他们也能用幽默和乐观的态度去化解,因为在老北京的胡同里,精神内耗不了一点儿。
胡同里的冬天
很多人都说只要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其实老北京的冬天,并不是片片雪花银装素裹,相反是略显青灰的天色,在并不放晴的日子里,尤其显得清冷萧瑟,但也有它独特的韵味。蜂窝煤、冬储大白菜构成了老北京冬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挨家挨户都趁着天气还没太冷,就着手准备过冬的东西。
住胡同的人家,烧火做饭取暖离不开煤。家里烧煤,要先到煤铺叫煤交钱,定用煤的数量,随后,送煤工蹬着平板车送煤上门儿,再帮住户倒进院里码放整齐。
冬天都是用火炉子烧煤取暖。晚末晌儿炉子灭了,大清早起来头一件事,就是要把炉子挪到屋外重新笼火。掏出炉灰,点着纸媒子后添劈柴,火苗子上来添煤球,顿时浓烟弥漫满街,烟眼睛冒眼泪,走道路过的避不开,都紧着走。
初冬,每家要囤足了数百斤的大白菜以挨过漫长的冬季。新买的大白菜得见天儿伺候,在有阳光、通风的地界儿要来回倒腾呲晾着,等最外面的菜帮子塌了蔫儿,再齐头齐脑码放在家门口空地儿,苫上草帘子或破被货储存好。大白菜是北京人冬天永远的看家菜,毛儿八分的便宜,口感好,扛吃,还搁得住。会做的,熬炒咕嘟炖腌,能做出各式花样儿来,又可做馅儿。一冬天总也吃不伤,有“菜中之王”的美名。
冬天水管子就怕冻,冻上就抓瞎。家家都置有大水缸,以备不时之需。一人冬,就得用草绳子或破棉被把管子裹上。傍黑前,轮流负责关水管子的街坊满院儿囔嚷:“关管子喽,没打水的紧着点儿啊!”没人打了之后,钩开井盖回水关上阀门,清早再打开。
胡同里的冬天有太多回忆,那些只属于北京人的回忆……
煤铺 碧峰胡同2007.5 |
送煤工 南大吉巷2007.10 |
倒腾煤 甘井胡同1991.1 |
笼火 南锣鼓巷1991.3 |
一“管”供全院 河泊厂东巷1991.5 |
怕冻的水管子 草场六条2007.6 |
冬储大白菜 大阮府胡同西口1988.12 |
门过道的大葱 西厅胡同2007.4 |
胡同里的“玩物”
老北京人好玩儿,喜欢把饲养和赏玩的种种动物称为“玩物”,细数北京人的“玩物”那可真不老少,您别瞅,一间屋子半间炕,在胡同里谁家住房也不富裕,但谁家的“玩物”也少不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玩儿得五花八门挺花哨。每天头晌儿的差事儿,就是撅着屁股一通忙活,侍弄这些活物的吃喝拉撒,各个养得利索水灵。
老北京人爱养鸟,早前,闲得五脊六兽的王谷贝勒、八旗子弟少爷秧子们,活着就是哄着自个儿玩儿。为解闷儿,提笼架鸟听玩意儿,图的是耳朵根儿舒服。至今,无论身份贵贱,百年追风而不衰。
甭管玩儿什么,玩到极致就是爷。揣着手,跷着二郎腿,穿着老羊皮袄,脚踩毯靴子,鸟笼子迎面码一大溜儿,什么笼子养什么鸟,玩儿得不含糊。骨子里透着一副不容小瞧,谁也别废话的牛气范儿。
一堆人伸着脖子踪着罐儿里头的蛐蚰儿,时不时地用探草撩虫,引逗蛐蛐儿开牙。两虫一碰面,牙硬脖子粗,立马开撕,咬作一团,横的振翅高鸣,怂的落荒而逃。输了的不认头,赢了的洋洋得意。
孩子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孙悟空,谁家要是养只猴子那可是一顶一的新鲜事,就近的秃小子们都会前来看看。主人用铁链子拴着,生怕猴子撒野挠伤孩子惹娄子,而秃小子们也只敢壮着胆子凑过去和野猴子拉拉手亲近一下。
老北京人似乎一直都有一份接地气的“俗”,琴棋书画你可能找不到他,但他们在玩赏宠物之中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件大雅之事呢?
玩儿鸟的爷 官园鸟事1985.1 |
提笼架鸟听玩意儿 达智胡同1991.8 |
逗蛐蛐儿 储子营胡同2007.9 |
观摩孙大圣 大喇叭胡同1991.8 |
玩儿主 黑芝麻胡同2007.7 |
我一口你一口 碧峰胡同、景尔胡同、大石桥胡同交叉口2007.5 |
我不回家 好景胡同2007.5 |
大鹅看家 沙土山街2007.6 |
胡同里的日常
胡同里的老街坊互相熟识、互相关心,形成了亲密的人情网络;胡同里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街坊邻居们悠然自得地过着日子,享受着平凡中的美好。
家家住房都憋屈,间量儿都不大,除了睡觉,自个儿家不爱待,愿在当街淡热闹,有一搭无一搭地摆闲盘儿,磨牙解闷儿熬钟点儿。
北京的老爷们儿大多自视多知多懂,能聊擅侃,有话憋不住,神哨起来没边儿没沿儿,天南海北,没有不敢嘚啵的。碰到爱听的主儿,那嘴碴子,白话上就刹不住车,话密,没结没完地且劲儿嘞嘞呢,几个钟头不带歇的,给人说晕喽算。大事往通俗里聊,没影儿的事儿,吃铁丝拉笊篱——肚里编,也能有身子有眼儿地抡圆喽。说几句不着调的贫话大话,满嘴跑火车,谁也别抬杠叫死理儿,左耳朵进,右耳朵冒,一笑一哈哈儿。
结婚娶媳妇儿是人生大事,在这日子口儿,亲的厚的,至近的好友都要前来给新人贺喜,凑凑热闹,沾沾喜气儿。候在新郎官家门口的十几号人,一个个儿抻着脖子,大眼儿瞪小眼儿,直勾勾贼着胡同拐角处,盼着接新娘子的小卧车赶紧露面儿。
搓麻,全民最走火人魔赌输赢的游戏,集斗钱、斗智、斗嘴、斗力于一身。牌品即人品,手壮,忘乎所以。手潮,摔牌。点儿背,骂色子。打混儿和不了,起急冒火拽闲话,心不静,脸子急。打牌,打的是人性,是局气。
春天的信息,是从晾被货开始的,满眼都是阳光。老太太跷着二郎腿,坐在自家的人力车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忙叨的人们,享受着春日带来的暖意。
那些在胡同里穿行的人们,或许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也不是什么明星大腕,他们只是平凡的市井小民。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和事,构成了胡同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画卷。
摆闲盘儿 广安西里1991.4 |
侃爷 校尉营胡同1991.8 |
迎新人 海柏胡同1991.10 |
结婚 小沙土园胡同1991.10 |
搓麻 沙土山街2007.6 |
台球 菜市口胡同1991.7 |
晒太阳 留学路1991.5 |
玩儿弹球儿 南下洼子胡同1991.3 |
对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尚君义来说,唯有影像和方言能与过去的记忆沟通,复活那早已消逝的一切。他常年行走在胡同里,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平凡的生活瞬间,用京腔京韵解读注释每幅照片。书中的影像和文字都充满了温情和烟火气,使读者能够沉浸于胡同里的日常之中,感受那个温情流溢的年代。
|
书名:胡同里的日常 |
这是一本关于北京胡同的摄影集,通过静止的影像和流动的方言,展现了北京胡同里的日常生活。书中收录了尚君义于1985-2010年拍摄的胡同照片,带领我们一览胡同内外的各色风光,又深入胡同生活的凡人俗事。在作者的镜头下,对于胡同没有虚幻的赞美,不回避生活的艰辛与琐碎,一幅幅生动的胡同生活徐徐展开。
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老北京人情感的归宿。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记录了一代代北京人的成长与回忆。如今,在《胡同里的日常》这本书中,作者用镜头捕捉下了那些即将消逝的美好瞬间,让我们得以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重温那份属于胡同的宁静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