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走进博物学的世界,从这个春天开始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春的开始,也是新一年的开始。远至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了春秋分与冬夏至点,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全确立。“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每到一个节气,人们总会惊叹于它们与气候、天象以及农时的精准对应。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对应着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带着地轴的倾斜,导致太阳加热地球不均,进而形成四季与大气环流,最终成为我们可感知的气候与天气。我们的先民观测到这一规律在天空中的反映——太阳周年运动,结合对万物生长的观察记录,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将太阳运动的轨迹24等分,最终总结出所有古代文明中独一无二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公转运行位置

这项成果可以归功于我国古代悠久的博物学传统。其中涉及的天文学、动植物学以及农学知识,在近代实验科学出现之前,都属于博物学的范畴。时至今日,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学科中还保留着不少博物学传统。

那么,什么是博物学?

博物学是与数理科学、还原论科学有所区别的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宏观把握世界的方式,它最看重观察、描述和分类。博物学也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传》中的文字,反映了人类早期博物的情况。通过观察、感知、采集身边的自然万物,命名并记录它们的区别特点,然后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或存在的规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因此,与“硬核”科学相比,博物学与现实生活关系更为密切,这种植物叫什么?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它有什么用?能吃吗?这都是常见的博物学问题。与实验科学相比,博物学有着自然、宏观、实用、破坏性小、可持续等特点。但它并不蕴涵“不专业”,许多博物学爱好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职业科学家了解得更多、更深入。最著名的例子是天文学,当今仍有许多天文学概念和发现来自天文业余爱好者,比如光污染程度等级表、不同版本的深空天体表以及许多小行星和其他地外天体的发现等等。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受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科举考试的科目设置、社会文化风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十七世纪以来,中国的数理科学并没有取得像西方那样的重大突破,但在地理学、农学、植物学以及更广泛的博物学领域,我国古代一直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

现存三百多篇的《诗经》中,就记述了90多种动物,130多种植物。桃、李、栗、麦、稻、桐等植物名从那时起沿用至今,所指代的物种完全没有变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即使像蒹葭这样如今并不常用的植物名,它们的别称大家也一定听说过:荻芦,即荻草与芦苇这两种高大的生有毛穗的禾本科植物。

“植物”这个词来源于《周礼》的记载。《尔雅》现存的十九篇中,有七篇涉及生物,草本、木本、乔木、灌木……根据植物的特点,书中在多种维度对它们进行了分类与记录,这是一种标准的博物学方法。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许多中医药经典都有着很高的博物学价值。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极为精华的博物学文化与分类精神,值得长期、细致研究,并在实践层面加以传承。

《本草纲目》——闻名世界的博物百科

从最易“熟视无睹”的植物开始

古时流传下来的博物学文化与趣味,其实从未离我们远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赏花养花。但确实,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从日常经验中很难再获得相关知识,除了少数观赏物种,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辨识身边常见生物的能力。

尤其是植物。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古老的陆地、多样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使得许多珍稀濒危植物为中国所特有。这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成为植物学家。但只要稍稍花些心思,掌握一些基本博物常识,就能立刻与身边的环境建立起不一样的联系。哲学家奥尔特加曾说:“我就是我与我所处的环境。“当你能辨明更多周围环境中的要素时,你自身的存在也会更加清晰。

听起来好像过于神奇?没关系,一个例子就能让你感受到,“识别名称“这件事本身就能在某一点上永远改变你。大家都听说过一号线上的木樨地站,木樨是什么植物呢?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桂花,学名木樨。但桂花明明是南方植物,怎能在北京长出一片木樨园呢?原来是明朝时在此地种植苜蓿(mù xu,豆科)用以喂养军马,故称苜蓿地,但为了好听雅称成了仿佛金桂飘香的”木樨地“。

现在,请你再回味一下这段话,没有高深的知识,仅仅赋予地名以意义,让它从一段字符变成两种植物,木樨(桂花)和饲草苜蓿,而你永远无法把它再还原回单纯的地名了。这种价值,可以说是博物学所独有的。虽然自然科学能起到更震撼人心、冲击认知的颠覆效果,但由于其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高频出现,人们只能自己刻意去加深印象。而博物学的对象始终在身边,在可观测甚至可触摸的各种现实当中,因此,你每多认识一分,周围世界的轮廓也就更清晰一分。

木樨,又名桂花

部分人可能仍有顾虑:植物和植物学太高深,觉得自己掌握不了;还有一些人觉得名字一大堆,认起来太麻烦。这两种态度都没必要。我们是在博物学的层面而非自然科学的层面接触植物。前者恰好没有门槛,后者科学的门槛很高。不夸张地说,人人可以进入博物学世界。

博物学的实用价值:识别入侵物种

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对外交往的快速发展,外来物种对中国生态、生物多样性、经济发展及景观,均产生重要且不可逆的影响。其中,在无人工干预的环境中不占据生态主导地位,不影响原有生态系统的,我们称为外来物种,如来自新大陆的玉米、番茄、辣椒等。而那些传入后迅速占据主导生态位,并对原有生态系统、环境、物种产生威胁或危害的外来物种,则被称作入侵物种。现如今,许多著名入侵植物在中国大肆安家落户,加拿大一枝黄花(注意与本土一枝黄花非同一物种)、三裂叶豚草、紫茎泽兰、黄花刺茄……有时一片看似绿意盎然的好风景,实则早已被这些繁殖力极强,或花粉或种子或根系都具有破坏性乃至毒性的植物从内部侵蚀了。

不论打算怎样处理入侵物种,首要前提就是能从众多植物中识别出它们。这就要求对本土植物有相当了解,这样才能在看到异于周边环境生长的外来入侵物种时,保留一份敏感。但是,从边检海关到从事植物学工作,如保护、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尽管他们拥有更多相关知识,但在日常监控方面却因人手不足很难实现。这时就需要大量对植物有兴趣、有一定文化素养并愿意投入时间精力的热心群众了。而且大家都要依托现有及未来建设的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库等资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收集情况,把损失降到最低。

而对于已经在中国繁衍传播起来的入侵物种,也要通过研究明确它们的入侵路径与历史,未来也能更好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同时,更要大力培养公众的博物学兴趣,让人们逐渐了解到本土物种在生存性、实用性及美学上相较于引进品种的独特优势。

大麻科葎草的雌花,虽被本地植物志收录,但其恶性生长程度

让人怀疑其是一种入侵较早的外来物种

博物学的未来

尽管从各种意义上看,博物学都很难让人直接用于赚钱,也不容易获得超一流的科学技术发现,但它是一座桥梁,连接起无数科学家与他们充满博物探索的童年,让人类回忆起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与平衡,让我们的生活与世界更有机结合。

虽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博物者“,走进博物学的世界,就从拿起这本书开始。

一些基础工具

1.瑞典博物学家林奈于18世纪中叶确立了现行的生物学拉丁文双词命名法,即大家在动植物园标牌上能见到的,除中英文名之外的第三个名称。由属名和种加词共同构成,称作生物的物种名、种名、学名。第一个科学命名此物种的人可以将缩写名排在物种名之后,例如银杏在1771年由林奈本人命名,学名就写作:GinkgobilobaL.

2.由高到低,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表示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还可以插入亚门、亚纲、亚目、族、亚族、亚属、组、亚组、系、亚种、变种、变型等更细的分类阶梯。

3.一些植物形态学的术语:有关根、茎、叶、花、果的表征描述,参见文末书目,据此可有效勾勒出一种植物的可识别特征,进而方便比对和查询。

4.东北、华北地区常见植物:参见文末书目

蕨类植物门:凤尾蕨科、卷柏科、冷蕨科、铁角蕨科、水龙骨科等

凤尾蕨科掌叶铁线蕨,吉林松花湖

裸子植物门:柏科、麻黄科、红豆杉科、银杏科、松科等

麻黄科单子麻黄,内蒙古太仆寺旗拉玛盖庙

被子植物门:常见的除苔藓、蕨类、裸子植物门的树木外的大部分植物

捕获.PNG

百合科东北百合,吉林敦化

捕获2.PNG

豆科红花锦鸡儿,北京延庆

捕获3.PNG

堇菜科紫花地丁

捕获4.PNG

蔷薇科白鹃梅,北京大学

《草木有本心:生活中的博物学》

刘华杰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书从北京大学哲学系四院的植物说起,带领读者从留意身边的草木步入植物世界,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理解植物。书中介绍描述植物用到的术语,包括命名、手性(植物生长过程中攀爬或自旋的方向)、入侵物种以及植物伦理、人与植物的关系等文化内容。鼓励读者亲近自然,找到植物的名字,发现它们的故事,逐步建立自己的自然档案,开启自己的博物人生。为人们了解植物种类、植物保护、自然教育等提供鲜活的材料,也为自然爱好者快速熟悉陌生环境、准确识别当地物种提供了样本。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