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面向儿童的美术馆会是什么样子呢?《童年美术馆》中记录的策展人备忘录是这样说的:“为儿童发声、向儿童学习、忘掉策展经验、不需要花很多钱、持续比什么都重要。”
168名参展小朋友的绘画装置展览现场
在这所童年美术馆里,没有贴满“禁止触摸”“禁止打闹”“禁止奔跑”的警示标语,艺术也不再是空旷的“白盒子”里的一张相框。
横滨美术馆周末丰富的儿童互动公教活动,常常有整个社区和学校的儿童集体参加。
这里研究“童年”的历史,创立者的初衷是要建立关于儿童的问题意识,针对不同的儿童群体进行调研,为他们发声,向他们学习。种菜、浇水在这里都成为现实,他们为孩子打造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给予孩子发挥触摸、参与的艺术天性,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从艺术出发,让孩子成了自己。
童年美术馆
李杰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与其说这本书关乎艺术,不如说更关乎儿童,也是成年人走向孩子的一座沟通桥梁。文中提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画了一幅爸爸的肖像,画的中央是一张大笑的父亲简笔肖像,光是嘴就占了大半张脸,四周却留白。在张开的大嘴中间还藏了一张不足一厘米的小脸,小脸是一个大笑的小女孩。后来才知道,女孩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次数很少,但经常发脾气。女孩就把自己的心声融进了画中“爸爸开心,我就开心”。
还有这么一幅画,是一个十一岁小女孩的自画像。画面中一个身着校服的女生,略微蓬乱的黑色头发映衬着一张骷髅化的面容,眼睛如同一对“黑洞”,暗淡无光,却流下了蓝色的泪水。
冯可人(11岁) 《自画像》
这幅画是小女孩和母亲争吵后创作的,起因是女孩做事拖延,没有完成约定,母亲严厉地批评了她,女儿也采取了“非常手段”反抗,从书房桌上撕走了一页母亲正在批改的学生论文,把自己关在屋内。母亲并没有立刻冲进屋子与女儿讲理,而是等待。过了一会儿,母亲进门看见女儿在画画。她等女儿画完,两人平静下来,才与女儿讨论起这幅画以及刚才的行为,彼此打开心扉,最终和解。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对于那些不便被表达出来的情绪,画可以表达。当我们及时捕捉到这些画面所传达的情绪时,我们就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太能觉察儿童发出的真实信息,而习惯于享受他们迎合我们需求的“表演”。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观察他们,以及怎样与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
每年iSTART儿童艺术节都公开进行作品招募,截至2021年7月有超过8000位小艺术家参与展览创作
书中另一个小故事也引人深思,一位母亲抱怨她女儿向展览投递的七件作品中,美术馆却选择了一件她认为最差的作品。那是一幅铅笔绘制的即兴涂鸦作品,一共画了不到十笔,画的是一个笑容灿烂、头发与裙摆飞扬的新娘,而那画的正是女孩儿时的“新娘梦”。
身为成年人,我们常会陷入世俗的眼光,去界定孩子创作的作品是“好”还是“不好”。一味地从技巧上评判,为此设定各种满分标准、强加干涉,却忘记了鼓励孩子进行最本真的表达,可能就是通过这一幅简单的涂鸦。
刚满4岁的小女孩在餐巾纸上的随手涂鸦
儿童的创造行动是不应该被定义的,他们拥有着无限的可能。“儿童”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阅读的“书”,他们能给予我们的启发和改变的东西远比我们知道的多。他们来自另一个“时空”,来自我们的童年,也来自想象的世界,给予他们更好的成长土壤,也将造就我们更好的未来。
李杰为“儿童艺术展”一楼展厅绘制的展览空间构想图
《新世界》,布上丙烯,2018,ZM艺术教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