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过自己的关,渡自己的小河,翻自己的山

 

在疏阔的人世里,有人说,也有人听,可说的和听的完全可能不是一回事。那种切肤的痛楚一旦付诸语言,立马远开十万八千里。但,“我”仍然想以一把秀气的刀,一场深沉的字,铺陈出一个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

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表面上看,“一把刀”是“扬州三把刀的头一把,菜刀”,“千个字”取自袁枚写个园的“月映竹成千个字”。更深一点,“刀”与“字”都是刻画故事主角陈诚的元素,二者之间的张力,打通他完足、阔大、超越的人生轨迹,引领着他通往“成为自己”的道路。

“世界的边角上、缝隙里”展示出日常生活的强大意志,是王安忆经常性的创作意图。《一把刀,千个字》也不例外,烟火中的个人史:一刀剁下,没有火花四溅,而是千“字”散落,说不清,也写不完。















作者: 王安忆

出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4

 

非线性的时空结构,复调叙事

整个故事的框架由上下部完成。故事从男主人公陈诚的人生中段、现在进行时态开始切入,交织着他的少年记忆。各色人物逐个登场亮相,以各自的口吻零散拼凑着陈诚的家庭真相。每个人似乎都有难以明说的故事,但好像又都指向着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因此在前半部分的阅读过程中,始终带着疑问和不解,那种对人物之间关系似懂非懂的散漫性直到在上半部的末尾才有了点紧张感。

下半部扭转时空坐标转回哈尔滨,讲述陈诚被遮蔽的身世,也是整个故事表述的核心---“母亲”缺位。时间回到事件的起点,也就是过去时的开端,多少轻松下来,就像交响乐里一个发展部,相对独立,又时时刻刻回应主题,将先前的铺陈调动起来。其实,母亲的缺席是个体的消失,但王安忆安排了更具体的人和事化为母亲的“分身”:孃孃、招娣、姐姐、师师、一枝花、阿姨、倩西。这些人就是母亲的时代精神的转述,是她们组成了陈诚的成长故事,让他健康地长大,最终从孱弱中站稳脚跟,穿过阴翳,走进阳光。这不单是时代的变更,更是成长本身的希望,结出了果实。

还有,母亲作为革命者,多少有隐喻的意思在,也是王安忆再次对革命与启蒙的认识和探问,蕴藏着小说家的历史观。借用书中人的话说,人们“总以为历史是由纪念碑铸成的,更可能是石头缝里的草籽和泥土”。

 

 

 

 










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让故事中人讲故事一直是王安忆喜欢的事儿。《一把刀,千个字》中多次出现了一个“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鸡蛋碎了,却在桌面立起来了,但磕破了的鸡蛋是否还是鸡蛋?这一道有哲理和诡辩味道的本体论难题,实则是这一家子命运的隐喻:在旧世界中碎裂,又在新大陆重新团圆,究竟是裂痕无可修复,还是不破便不立的绝处逢生?作家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特意选择了法拉盛这个仿佛“人生封闭”“历史停滞”的异域来寻找答案,在时空高度压缩的小飞地里,挑战一次个体与血亲、历史、世界极尽纠缠的大叙述。横跨东西半球,纵贯半个世纪三代人,王安忆也再一次展现出作为当今出色的现实主义写作者,对于纷繁的历史碎片强大的驾驭力与野心。

涉及到“真理”,又必须提到“母亲”。用小说的话说:“她的真理在星空”。我会自然的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作为读者,我不确定王安忆的本意。如果说母亲的真理在星空,则父亲的真理应该在柴米油盐的日常,小说中父亲对待客人来访的态度,当时的厌烦却也在陈诚成长中留下影像。放眼我们真实的当下,又有谁的成长不曾被这两种“真理”影响着呢?小说上半部分还几次提到“恋母情结”,可以看出作者对此的一种珍视态度,也能显出作家个人的一个信仰,即使在至暗时刻,最初的“滋味”仍有抵抗离散、重新整顿人生的力量。

 

















故事中事,现实中的情

在阅读《一把刀,千个字》之始,就一直有一个问题徘徊在我的脑海中,“王安忆为什么要在这个时代写下这样一个故事?”“她的潜在受众应该是现在的中青年人,可大多数人都没有故事中的社会背景,所以她想传达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读下去,直到故事走到尾声,才渐渐有了一点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反复引起我感情涟漪的是“母亲”,上半部的人物缺失,唤起了我好奇的紧张感,下半部中我经历了母亲的勇敢、独立、美好和牺牲,情感顿时非常复杂,羡慕她的才情、敬佩她的勇气、苦涩她放弃个人及家庭幸福去追求心中的真理,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的向往。“母亲”在我内心是几乎完美的象征,她是作家对不确定人生中的执著理想,是人性中的一个闪光点。她没有被世俗生活磨灭自己的理想,她让这个琐碎的物质世界,反射出精神层面的哑光来。

陈诚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地位是比较重要的。他是一个赤子,他没有接受过学府的教育,他的学习全部来自无意识的模仿以及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与辨别。虽读书不多,却不是一个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与他的母亲、父亲、姐姐相比较,他的故事仿佛波澜不惊的,但是手起刀落,我们看到的是竹影婆娑中沉甸甸的人生。从读者角度,我以为陈诚是作家想让当代人看到的样子,看似无个性,但有一种深刻的内在性。在社会环境和人生命运的胶着里,人间烟火气的张力中坚守人性最初的模样,是作家向这个虚浮嘈杂的现实的一个提示,向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展示着庄重与深沉的意义。

王安忆说:“小说的本职是渡人,非有慧根不成。阅读的确有如摆渡,在通往未知的渡船上,被洗礼、被点化。”读书就是生命的一次成长,体味了别人的人生,反观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感叹,也坚定了内心某些不清晰的想法。同时,故事里的地理的跨越、日常生活与大历史环境的辩证、人性人情的本质等作家表达的情绪、观点,就需要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常读常新了。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