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愚蠢的人类 守护好蓝色的星球

 

 

我们生活在一颗美丽的星球

广袤的原野上有大象在漫步

蔚蓝的大海间有海豚在跃起

翠绿的森林中是鸟类在翱翔

这颗蓝色的星球

美丽而脆弱

需要我们认真的守护

为了生存

我们却不停地在伤害和攫取它

 

新冠病毒席卷地球近两年以来,我们熟悉的世界秩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灾难频仍。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在这颗蓝色星球上,面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今天的“七读”,带大家一起领略植物的智慧,动物的温情,欣赏自然界最为壮丽的奇观,再反省人类自私的基因。让我们一起改变认知,扩大影响,付出行动,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我一生的目击证词与未来憧憬 
[英]大卫·爱登堡 著;林华 译 
中信出版社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部写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来自备受尊崇的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94岁的大卫·爱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阅尽了自然界最为丰富壮丽的奇观,也目睹了全球生态环境遭遇的戏剧性变化。曾经繁茂的热带雨林和浮游植物群落封锁住了大量碳,帮助维持大气平衡,而今雨林梢枯、水体酸化;北极冻土和浮冰以逐年可见的速度消融,剥夺了海象ZUI后的栖息地,也打开了释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阀门;山地大猩猩濒危,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海龟在海洋塑料垃圾中挣扎求生……荒野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大气层碳含量攀升,一桩桩局部性灭绝事件动摇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加速”使这个世界滑向失控和衰退。现在,大卫·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对地球的行为正在复制导致二叠纪大规模生物灭绝的风险条件。如果环境照此恶化下去,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将再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而此次矛头直指人类。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大卫·爱登堡怀抱对生命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呼吁人类捐弃分歧,联起手来应对共同的命运。他提出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包括采用甜甜圈模型,转向绿色增长,变革饮食结构,让出更多空间等。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这是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给予我们的深切叮嘱。

 





植物学家讲述的植物生存
“智慧”


植物的“智慧”
马炜梁,寿海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被子植物来到地球一亿多年,它们在适应多变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多种多样的“智慧”,以至于演化出具有二十多万种、一万多个属、四百多个科的丰富多彩的大群。著名植物学家马炜梁教授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求植物的生存“智慧”,他认为:植物虽然站在原地不动,不能位移,但确实可以主动去找寻异性;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但确实有接受刺激的反射弧,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当食叶昆虫噬咬叶片后,植物能分泌一种物质招引昆虫的天敌来保护自己;植物能设计出复杂的传粉路线,让昆虫为它携带花粉;植物有利用环境的能力,能与动物协同进化……在这本趣味盎然、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里,他结合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行为学等学科去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以丰富的实例,结合精美绝伦的微距摄影图片,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植物在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与根茎叶、花朵、果实与种子等相关的种种“智慧”,证实并丰富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本书是“放下身段做科普”的示范之作。学科融通的大视野、丰富多样的案例、通俗晓畅的语言以及精美绝伦的图片,有助于博物爱好者乃至植物学专业人士深度认知生命的奥秘,并真切感受植物学家的眼光与情怀、问题意识与思维方法。

 

 

 

在育儿方面,动物与人类之间并无天壤之别

野性与温情:动物父母的自我修养
[美]珍妮弗·L.沃多琳(Jennifer L. Verdolin)著;李玉珊 译  
商务印书馆

  如何养育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关心的话题。讲育儿的书本五花八门,甚至观点相悖,让人更加不知所措。专注于动物行为学研究的沃多琳博士另辟蹊径,立足于的科学发现,试图从演化的视角寻找答案。欢迎围观野生动物的家庭生活——它们的行为有时令人震惊,却往往别具深意!每个物种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草原田鼠总是在恰当的时刻为伴侣按摩,以缓解对方的压力;作为“冷血”的爬行动物,泰塔山蚓螈居然会用自己的皮肤喂养刚刚孵化的后代;为了教会后代捕猎技能,虎鲸母亲往往忍饥挨饿,甚至不惜付出搁浅的代价……理想的家庭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如何养育子女,又该如何处理与伴侣的关系?动物的解决方案或许将赋予我们全新的启示。从孕育新生命时的胃口不佳到分娩时的状况百出,从初为父母时的过度焦虑到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从解决子女之间的纷争到如何给孩子立规矩,从离婚与重组家庭到收养一个孩子……原来人类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都能在动物家庭中找到影踪。不同的是,动物们尊重天性,少有纠结。它们是如何面对新生命的到来,又是如何养育子女的?尽管有些做法令人大跌眼镜,却也有不少应对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人有多少种死亡方式,法医就有多少种鉴定方法



法医档案:用真相与实录还原法医科学
[英]奈杰尔·麦克雷里 著;陶尚芸 译  
中信出版社

 

   人体测量、指纹鉴定、弹道学、血液分析、微量物证检测、验尸、毒药检测、DNA技术……如今,我们已经对这些法医鉴定的技术名词耳熟能详,在影视剧中抽丝剥茧推断犯人和作案手法,也成为观众们进行智力大比拼的乐趣所在。BBC长寿热播剧《无声的证言》编剧奈杰尔·麦克雷里以法医学专业视角,解读国外真实大案,用科普的手法介绍弹道学、纤维分析法、基因指纹法等鉴定方法的发展历程。他为我们揭开了影视作品给法医学戴上的神秘面具,呈现出一个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法医世界。这令我们既惊叹于法医学的细致与巧妙,也见证了法医学对人性光明一面的坚守和实践:虽为久逝者,亦可言事。 

 




两性之间的差异正在被重新定义

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
[英] 安吉拉·赛尼 著;李贯峰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一书是有关女性存在的新科学,旨在通过还原生命科学领域性别研究的基本路径,揭示出人们对性别(尤其女性)的刻板影响。在人类历史上,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差异使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次等地位,时至今日,在非洲等一些落后地区女性的基本生存状态仍然令人堪忧。人们普遍认为,她们体格虚弱、思想软弱,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连达尔文也声称女性处于进化的较低阶段。在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主要是男性)不断发现所谓新的证据来支持这种既有主张。从智力到情感,从认知到行为,科学在不断地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是根本不同的。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一波巨大的研究浪潮如今正在刷新我们的固有偏见。两性之间的差异正在被重新定义。本书作者安吉拉·赛尼将一系列令人着迷且极其必要的关于女性的新科学知识编织在一起,揭示女性的身体和思想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她结合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中的性别研究,探索了更加深层的个人和社会意义。与此同时,作者以一种较为中立的科学表述向读者还原性别研究在科学领域的困难之处,借此传达出克制且理性的科学态度,这也是所有科普作品应有的价值内涵。 






写给未来人类的备忘录

深时之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著;王如菲 译  
文汇出版社

 

“深时”是地质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在萨米族传说中,地下世界像是人世的颠倒镜像,地面就是镜面,“生者直立,而逝者行走时上下颠倒,二者的脚彼此接触”。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我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漫长的文明。  









愚蠢的人类,请守护好你们的星球

自私的人类:人类如何避免自我毁灭
[英]尼古拉斯·P·莫尼 著;喻柏雅 译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自私的人类》是为智人撰写的深度讣告的一出序幕。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自身,莫尼将读者带上了一趟参观人类生物学的旅程,向读者展示了我们与其他生物之间极其细微的差别,他的写作中透着凄凉的观察,敦促人类为自己的行为自省,并立即行动起来,以拯救行将崩溃的地球生态系统。

本书描绘了我们的星球如何变得适合居住,以及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而后进入人类生物学。在这些章节里,他解释了我们人类的生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殖学、胚胎学、衰老和死亡。他的文字呈现出令人钦佩的简洁,并时不时精巧地将各种概念和隐喻融合,自文学和诗歌作品中的引用——如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使他的作品生机勃勃,仿佛沉迷于将人类抛回动物之列。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成,到人类的进化之旅,再到制造人类的遗传指令以及人体的运作方式,作者兼具严谨的科学知识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以细腻隽永的文笔将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数万年进化历程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为大众对人类崛起的幻想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人类是极具创造力但又具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动物。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