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尹建莉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68

索书号:G78/969/.2

馆藏地点:B座二层新书刊B座五层社会科学文献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生活窒息。

                                                     ——尹建莉

 

在本书中,尹建莉老师从22万个案例中精选出98个典型家庭教育问题,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解答了父母、长辈们在养育儿孙辈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内容涵盖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与具体的事件接轨,让家长可以将理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行动。小编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起来看看尹建莉老师是怎么说的吧~(因字数限制,小编省略了两个问题的具体情境,强烈建议大家看原文。)

 

 

划清和孩子的界限

 

问:我女儿3岁,有天带她回来得很晚了,她却非看动画片不可。我说那你看一半就睡觉,她答应了。看到一半,我帮她暂停了,让她去洗脸,结果她很不乐意,还和我哭闹。我强行拉她去洗脸,并说做人要说话算数。她哭着答应了,但过了一会儿还是说要看完动画片,被我呵斥了一顿才乖乖上床睡觉。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小朋友说话不算话的问题?

 

答:当你饥肠辘辘,有人给你端来饭菜,你一心要大快朵颐,却在刚半饱的时候听到有人说“吃一半就行了”,然后把饭菜端走,请问你此时的心情如何?你可能会说,吃饭和看电视不一样,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什么的,但你要记得,她仅仅是个3岁的孩子,请用你的心体验一下3岁孩子的感受,体验一下她能动用的理性和意志力有多大。表面看,确实是孩子说话不算话,但她在作出“看一半”的承诺时,是出于本能,仅仅为了妈妈的同意;不履行“诺言”也是出于本能。在这件事上,其实是你挖了一个坑让孩子掉了进去。你不体恤孩子,注意不到她的年龄,只注意你的要求是否被执行。

 

孩子在不能辨析“条约”本身是否合理的情况下和你“签约”,你却在最后拿出这“不平等条约”来批评孩子说话不算数,让孩子丢面子、自惭形秽——这是强势家长经常对孩子做的事,因为小孩子实在是太好欺负了!注意,请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要轻易评价孩子不懂事或不守诺言。如果你在生活中做到了真正尊重孩子,从不刁难她,她总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即时满足,孩子就不会那样固执和任性。太早给孩子立规矩的弊病非常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孩子限制太多,使孩子大部分能量用于和家长对抗,同理心、自控力等无法充分发展。解决孩子“不守诺言”的问题,从不要孩子许诺开始。

 

问:一说到育儿法则,大家都会很鸡汤地说“爱和自由”“让孩子做主”。可“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如何“放手”?

 

答:自由只有一种,剩下的都是不自由,不自由的程度各有不同。爱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我们要给与孩子的,就是真正的“爱与自由”。自由这个词,和爱一样,被太多的人误解了,以至于杀死自己女友的罪犯说,我杀她是因为“我爱她”。所以辨识清楚这两个词语代表的真正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独立的个体,坚信在这个孩子的内部,早已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棵麦粒具备了所有成为一头麦穗的要素一样,那么他就会完全安心于去做简单的浇水锄草工作,而不会精细安排这粒种子何时出苗,何时开花,更不用担心它会长成一株野草。总之,“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的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问:尹老师,我有困惑。孩子是如此纯洁可爱,以至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会是一种破坏(“人为”二字组合就是“伪”啊)。但现在,太多的教育问题都指向“溺爱”,认为新一代的儿童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也使得我在某个时刻会动摇“无为而治”这一信念,求解。

 

答:关于孩子不能溺爱的说法由来已久,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后更流行,很多家长不假思索地去践行这一说法,而你却能提出质疑,我首先要向你表示赞赏。我认为,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所以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在教育上,它恰恰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很多生活能力。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

 

很多家长一听到“自由”便会说:“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表面上看是给了孩子很多,背后的实质则是事无巨细地剥夺本属于孩子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须的生活经验。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得到充足的爱,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类必须要有新鲜空气和干净的水一样。只要是正常的真爱,给得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有没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呢?培养孩子的确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父母需要放下旧矩、放下面子、放下担忧……甚至放下自己,才有可能看清育儿道路上的阻碍。资深书评人徐虹说:“在书中我们看不到卖弄、傲慢、自我膨胀、蛮暴或者虚荣。我们看到的是通达、淡定和坚持……它传播了‘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的最根本的文明观念。这一种文明,越是因其小,越不易做到。”

 

(内容编辑整理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