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文学

寻觅旧京

 
 
 
 
 
 
 
 
 
 
寻觅旧京
 
目录
 
/郑欣淼
 
紫微中天
里九外七
天子五门
太和殿
乾清宫
帝后寝居之所
苍穹下的天坛
琼岛春荫
中海、南海
黄寺、黑寺、雍和宫
三山五园
庙会市井
风情永在
 
后记
 
紫微中天
北京的形胜,东环沧海,西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古都帝京城的中心,耸立着一座城中之城,它就是享誉世界的紫禁城。古代神话传说天帝居于紫微垣,人间帝王自诩为天帝之子,故古人亦将帝王的寝居称作紫微宫。由于皇宫系平民百姓严禁涉足之地,因此又称紫禁城。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皇城的辉煌已渐渐不复为人所知,然而清代末年所留下的影像资料,则向后人展示了百年前紫禁城的真实风貌。其悠久深远的文化底蕴,瑰丽精美的古代建筑群,丰富珍贵的宫中宝藏,以及几代帝都的浑然大气,吸引着、倾倒着世人……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永乐皇帝于北京紫禁城奉天殿(清代改名太和殿)受贺迁都定鼎,先后曾有二十四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气魄雄浑的宫阙中执政、居住。其间曾出现过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的康雍乾盛世。世界上现今还留存着不少古代宫殿,但北京故宫却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近百个院落,建筑总面积十六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形式的宫殿、楼阁、斋堂、轩亭等八千七百余间,且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东方气派于一身,是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群。
我们不能仅仅说紫禁城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实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的北京城几千年来,特别是辽、金、元、明、清千余年来继承发展的结果。
帝京紫禁城与我国古代宫殿是一脉相承的。在营造时,一方面直接参照元代宫殿,一方面依据洪武时建设的南京宫殿和中都(安徽凤阳)宫殿。南京、凤阳两处宫殿建造之前,朱元璋曾亲自和分别派遣太子朱标、工部尚书张允等,到汴梁(今开封)、长安(今西安)、洛阳、元大都城等地,勘测唐、宋、金、元宫殿,并绘制成图纸。金中都宫殿在建造时,海陵王专门派人到宋代汴京城照原宫殿依样画葫芦。宋太宗赵光义建造汴京宫殿时,则完全仿照唐东都洛阳宫殿。唐代宫殿则又直接取法汉代。汉代参照秦代。秦始皇在都城咸阳曾辟出一个区域,专门照搬六国宫室。帝京紫禁城就是这样,远溯秦汉、唐宋,近承辽、金、元。
紫禁城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七点五公里的中轴线上,南自永定门起,经过正阳门、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再经前朝、内廷六座大殿贯景山直达钟鼓楼。中轴线汇集了帝京城古代建筑的精髓,是帝京城的灵魂。按照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说法,确定了四坛的方位,紫禁城居于各坛中心。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五十米。四周有高米、长三千四百二十八米的城墙围绕,城四隅各有一座结构精巧,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有形式。围绕紫禁城还设有三十六座兵房。城外有一条宽五十二米、长三千八百米的护城河环绕。雄伟的城垣、高耸的角楼、宽深的护城河,构成了所谓金城汤池,深沟高垒。明初修建紫禁城时曾役使了百万工役。所用木料是采自四川、广东、云南等地的楠木,清朝则多取东北地区的松木。所用城砖是山东临清烧制的。宫室内铺设地面的方砖称为金砖,是苏州等地特制。皇宫所用的石料多采自北京房山大石窝的汉白玉石、河北蓟州五色虎皮石和曲阳的花岗石。宫殿均为木结构,红墙黄琉璃瓦屋顶。其建筑布局保持着严格的对称形式。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气魄宏伟,以变化的庭院,及体量不同的建筑形式,构成各异的封闭空间;以华丽的色彩、精致的装饰、典雅的陈设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表达出封建帝王无上的权威,体现了我国宫殿建筑的独特风格。明、清两代几经修建,紫禁城仍保持着初建时的格局。
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前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前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文华、武英二殿为两翼,是皇帝发号施令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之后为内廷,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居中,俗称后三宫。后三宫之东为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东六宫之南有皇帝斋戒时居住的斋宫。后三宫之西为西六宫:永寿宫、太极殿、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咸福宫。西六宫之南有养心殿。紫禁城最东部,通称外东路,有皇极殿、宁寿宫等;紫禁城最西部,通称外西路,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这些宫殿,每一组都是由举行接见仪式的前殿、寝宫及配殿组成,构成两进三合院的格局。各庭院之间有纵横街巷联系相通,秩序井然。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及皇帝、皇后、皇太后、妃嫔、皇子、公主居住的地方。紫禁城宫殿建筑上的红墙黄瓦,色彩强烈而耀眼,既表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又反映了皇帝的无上权威天子至尊
首页    上页    下页    最后一页    第 2 页/共12页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