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我的应许之地

 一曲充满感情的挽歌

 

沙维特捕捉到了以色列历史进程和灵魂中的荣耀和痛苦,他的写作方式既像诗人,又如一位先知。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是一部文笔优美、蕴含感情又引人思考的作品。面对21世纪这个备受战乱纷扰的国度里涌现出的一系列问题,阿里·沙维特坚信只有追述以色列的历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族故事为基础,通过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记、信件等,梳理了这个争议家园上的纷争和矛盾。

 

这个犹太国度的复立是艰难的。自从两千多年前古代以色列王国覆灭以后,犹太人就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基督教世界一直陆续存在着以宗教为基础的反犹主义,阿拉伯世界也一直依仗伊斯兰教同化占领区域当地居民,在数千年的漂泊迁徙中,饥饿、苦难、杀戮和欺侮一直如影随形,而这一浩劫在20世纪30年代惨痛到了极致。

 

但是,信仰不灭则终有否极泰来的那一天。与上帝的亲密接触以及周围非犹太世界的隔绝,让犹太人的身份和文化得以维护下来,尽管没有领地、没有国家,但是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故事以及外邦人砌筑的高墙让犹太人相互依偎成一个民族,代代相传。而由于自由、土地、财产等一切都可失去,唯有知识和能力不可剥夺,生存的压力让被选择下的犹太人都极具智慧和头脑。当希特勒要屠尽犹太人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时,战胜的英美等合约国再也无法忽视犹太人寻求生存之地的请求。

 

据说国际联盟曾经想在非洲划一块没有什么争议的土地,用来给以色列复国,但是颇有些先见之名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19世纪开始的世俗化与解放运动让上帝渐行渐远,犹太人的民族特性已经开始消退,非正统犹太教文化将难以维系,唯有在犹太人古老的家乡——上帝特赐的应许之地——巴勒斯坦发生的变革,才能让种族能得以延续,那么,犹太人需要的就是那片迦南圣地。

 

1897年到1935年,通过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科学与技术等手段,犹太复国主义者成功将财富和人口积累在了这片土地上。不要小看这些力量,正是它们将山岭移平、沼泽改造、村庄掩埋,将一个民族替换成了另一个民族。1880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2万,1918年也仅5万人占巴总人口的7%;而在1939年在巴犹太人达44.5万人。也正是在这一年,未来的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宣称“强制转移将为我们清出广阔的领土。我支持强制移居,在其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不道德的成分”。要知道,即使经过了整个30年代大肆移民,在巴的犹太人也仅占总人数的1/3,当两个民族和平的假象不能维系,武力成为彼此去留的关键因素。

 

终于,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的消息传遍了世界。当然,等待它们的并不都是鲜花和祝福,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接下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直到以色列的核威慑再也不能忽视,直到阿拉伯世界再也无力挑起战争。

 

处在阿拉伯世界包围圈里的以色列天生就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忧患意识并不需要像新加坡那样,需要总理时刻去灌输。这种不安全和忧患让以色列的发展十分强劲,重重威胁之下,它依然成为了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生机勃勃又富于创新。但就像作者说的,在中东问题上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正如没有解决巴以冲突的捷径一样,以色列的情况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悲哀的。焦虑徘徊在这片土地之上,宛如处在一座不祥火山的巨大阴影笼罩之下。

 

进入21世纪,以色列的战略优势频临消失,以色列的合法性日渐凋零,以色列的民主旗帜逐渐破裂,以色列的社会矛盾使民众渐行渐远,如今的挑战已经远远超出当时的军事占领,也比单一的和平议题要深入得多。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著名公知,沙维特为了弄明白以色列究竟该何去何从,他的讲述是细致的、深情的,同时也是批判的、现实的,作品字里行间满是纠结和痛苦,满载着对道德复杂性的思考。有人说,这是一曲充满感情的挽歌,深以为然。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