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告别“二手时代“

 告别"二手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狄更斯的这段妙笔曾被无数人,无数次引用过,但看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后,小编窃以为用200多年前的这段经典来形容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社会所经历的动荡与变化,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回首过去百年,俄罗斯几乎经历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一切最可怕的事:二战、“大清洗”、古拉格、切尔诺贝利、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然而以上种种磨难加在一起,恐怕也无法和1991年红色帝国的崩溃相较,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说,革命就像一个巨大的红轮,疯狂地向前急驶着,碾压着一切,也吞噬着一切。时隔74年,又一场革命席卷了俄罗斯,不过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胜利的是“白军”。

比起“十月革命”的轰轰烈烈,这次的革命没发一枪一单,没有流血,没有牺牲,对一直以“战斗民族”自居的俄罗斯人来说这太不寻常了,昨天还是苏维埃人的他们,今天就变成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塔吉克人、阿塞拜疆人……但这一切都还只是个开始。

作为一个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曾是一名苏维埃人,她和自己的同胞们一同见证了这个帝国的繁荣与衰落,也一同经历了从苏联人到白俄罗斯人的身份转变,然而苏联解体带给千千万万普通大众的绝不只是护照上国籍的改变,更多的是人生的转折和命运的跌宕。鉴于“历史只关心事实,而情感被排除在外。人的情感是不会被纳入历史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决定用她“人道主义的眼睛”看世界,她要作普通大众的代言人,为千百万民众发声,替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诉说灵魂的孤独,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二手时间》。

从本书的写作风格来看,阿列克谢耶维奇延续了她在“乌托邦之声”系列作品中的创作手法——鲜明的纪实风格和复调风格。她的纪实不仅是借助亲历、采访或使用历史文献等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中的真实,她的纪实更多的是出于一名优秀记者和作家的专业和良心,以及对每个“个体”尊严的敬畏。她的复调不仅是多种第一人称、多种语境、以及多种时空的复调,也是每个受访者思想和感情的复调,更是每个参与者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复调。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讲述了“红色装饰内的十个故事”和“没有修饰的十个故事”,“有红色装饰”和“没有修饰”不仅是区分两组故事的最显著标签,也是区分两组故事主人公时代特征的最显著符号。

苏联解体后,整个俄罗斯迅速陷入了巨大的迷茫和混乱之中,原本满心期待的自由、富裕、幸福并未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却是失业、贫穷与犯罪猖獗。那些“有红色装饰”的人,在书中他们被称为“苏联分子”,面对国家的巨变,他们显得最无助,也最无所适从,毕竟他们早已习惯了整齐划一的社会秩序、习惯了个人服从集体,甚至习惯了随时准备为革命而牺牲,但他们不习惯“投机倒把”,不习惯“优胜劣汰”,更无法接受这个“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既不是东方模式,也不是西方模式;既不是帝国,也不是共和国”的俄罗斯。他们骨子里仍是一个苏维埃人。聆听并记录这些“苏联分子”的苦难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心情应该是五味杂陈的,毕竟她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她的身上也有社会主义基因,每个讲述者的经历都让她似曾相识,每个讲述者的困惑也曾让她无数次辗转反侧,人活在世还有什么比失去信仰更可怕的呢?

“没有修饰的十个故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如实地记录了那些“后共产主义时代”的人的悲惨遭遇。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的俄罗斯依旧孱弱,北约和民族主义分裂势力的左右夹攻让其焦头烂额,虽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为其在经济上扳回一城,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西方对俄罗斯的冷漠与疏远。这种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也传导到了普通百姓身上。有人开始怀念前苏联和斯大林,有人痛骂叶利钦的“休克疗法”,还有人怨怼西方的故意排挤,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失落与彷徨,尤其是那些“后共产主义时代”的年轻人。面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民族主义分裂势力的威胁,黑帮与犯罪的肆虐,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想结束他人的生命,总之生活留给他们的只有绝望。在讲述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时,虽然作者始终隐藏在幕后,但是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她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焦虑与担忧,对一位坚持从人的情感与心灵出发,去洞察探究历史课题的作家来说,还有什么比看到子一辈年轻人们的不幸更令人悲哀与心碎的呢?

时间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但许多俄罗斯人却依然生活在二手时间里,既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也无法接受另一种幸福。作为一个有着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伟大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毅然挺身而出,选择同他们站在一起,一同舔舐苦难的伤口,一同等待幸福的兑现。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将继续,只有勇敢地告别过去,未来才会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正如普京所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相信有着坚定信念和不屈品格的俄罗斯人民必将重拾信心,重新出发,告别“二手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苏联的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著作有《战争中没有女性》、《锌制男孩》、《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等。曾获得包括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大奖。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