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去哪里寻找失落的文明

 去哪里寻找失落的文明

 

[标题下的引语]这部作品获得了2016年博洛尼亚插画展优秀作品奖,这是中国作者首次获得这一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插画奖项,而且她还是位85后。

 

 

[以下为正文]

 

在同事递过来的一摞书里,我几乎没有犹豫的选择了这本《盘中餐》,那时还没有打开它,仅仅是凭着封面和题名的第一印象。

 

看到这样的名字,任谁都会想到这里面应该是讲耕种的艰辛和米饭的来之不易,想到家里3岁的小祖宗总是边吃边掉、到处浪费,一点都没有她妈妈(也就是本人啦)小时候的风范——据外婆说,妈妈小时候吃东西可乖了,要是不小心掉了一粒,外公外婆不捡起来,妈妈就不会吃下一口的——所以有这么一本能够有利于妈妈说教的图画书,想当然地就收入囊中了,连说教时要表现出的痛心疾首都瞬间脑补了一把。

 

但很快就发现问题了,这并不是一本写给他的图画书,至少并不完全是。小朋友的读的书往往是简单有节奏感的,并且常常有着可重复的旋律,适合理解和记忆;可这本书文字信息量似乎太多了些,涉及到的实物和动作名称到处都是,更别说还有散落在书里的24节气。

 

不过,我依然为自己的直觉而赞叹,这本书不是写给他的,却是写给我的。翻开的那一刹那,儿时的悠远时光便浮现到了眼前。大人们挥舞着锄头,汗如雨下却神情飞扬。经过了一个冬天的风吹日晒,田地里的土块早就没有了多少水分,坚硬又顽固,可当它们遭遇了利器——锄头,“粉身碎骨”的结局便再也不能避免。尽管看起来每年它们都要负隅顽抗,不过千百年来农民伯伯都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撕裂、翻转、敲碎,对顽固分子的态度一向立场坚定。

 

小孩子们当然没有这么敌我分明,他们手中的小锄头带来的是无限欢乐。当它们被派上用场时,春光已经一片明媚。孩子们撒了欢似的跑得漫山遍野,各种野菜都在小锄头的配合下被他们一一搬运回家。最常见的要属胡葱了,那是一种类似于葱和蒜之间的野草,用来炒鸡蛋味道非常不错。对于爱辣的朋友们,胡葱和辣椒米粉的搭配也算得上绝配了。这一时期消失于男孩手下锄头更多的,是那些任劳任怨的进行着翻土工作的蚯蚓朋友,天知道这些男孩子们哪有那么多的鱼要钓!

 

铁耙、水瓢、筛子、斧头、砍菜刀、镰刀、谷耙……封二及扉页里,那一幅幅素描图让记忆里的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我们曾经在山上割草砍柴,见识众多鸟雀和花果,欢声笑语散落在乡间小路上;我们曾经在田里插秧割稻,体会劳作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蚂蟥和大蛇把我们吓得静若寒蝉;我们还曾经烈日下负责翻动稻谷,眼看就要圆满收工,结果突如其来一场大雨让这些努力化为乌有……无论当时心情怎样,可如今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只觉得那是一生再难寻觅的悠闲时光。

 

可若只是为了唤起某个人的记忆,作者当然不用那么煞费苦心——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她在元阳梯田实地写风两年,简陋的居所和潮湿的环境,并不是每个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都可以安之若素。她的描绘,让人感觉都市里的钢筋水泥、霓虹酒绿、雾霾粉尘和拥挤喧嚣、都要消失在那片层层叠叠的稻田里。这里的山樱花开着正灿烂,远处炊烟渺渺,近处铃声叮当;灶上的腊肉猪脚分外诱人,地上的小鸡还在叽叽叽喳喳;小孩忙着和小羊碰头角力,树下的农人在闲暇之余仰望蓝天和白云。

 

蜻蜓和蝴蝶在开了花的稻田里低飞嬉戏,麻雀在被压弯了腰的稻穗上和稻草人捉迷藏。当“咚——咚——”的打谷声开始在山间回声阵阵,田里的鲤鱼、泥鳅、黄鳝将要大力逃亡。前一刻里,高大的农人似乎被沉重的稻草压弯了脊梁;下一页中,丰收的喜悦让每一位哈尼农人都笑意盎然,他们感谢山和神的赐予,希望来年依然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书里近乎用写实的形式还原了云南边陲上最为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就如同我少时生活的山区一样,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稻田狭小,落差又大,这一切都使得现代化的机械在这些地方并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人们都还用着锄头、镰刀、钉耙之类的老旧低效农具,沿用着千百年传下来的经验和方法,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这让与传统文化几乎无缘的我们,还触摸到了点古国农耕文明的尾巴。当我们年岁稍长,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让家乡的这点传承也失落在了时间流逝里,我们同全国的大部分中西部小镇一样,仅仅成了一个提供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地方。将来该如何让后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怕会是一个问题。

 

即便是在边陲之地的元阳,这一切的消亡估计也只是时间问题。一个偏远山村被认定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当然是好事,但它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为了接待游客,当地的人纷纷选择了拆除老房子,尽管他们心里认为原来的老房子冬暖夏凉,住起来更舒服,可是谁叫新房子才能更满足游客的需求呢?当地的人要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又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耕种呢?当地的水资源要满足那么多人的生活用水,又怎么还能有足够的农业用水呢?现代化进程趋势将不可逆转,那我们又将去哪里寻找那份失落的文明?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