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打破偏见,方可“解放”舌尖







       如果说《鱼翅与花椒》是扶霞以美食为线索展开的“寻路中国”之旅,那么在《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集》里,她便是带着自己那颗包容的心,试图跨越东西版图,竭力打破饮食文化的偏见之墙。









扶霞在伦敦的厨房

       书中收录了她在外国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数十篇美食文章,她用自己一贯的细腻与幽默的文笔,通过“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以及“食之史”这四大主题,生动描写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和关于美食的精彩趣事。美食、情感、历史、文化等方面,她都有所涉及。如果说《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集》是一场“舌尖上的游记”,那么扶霞在这本书中就如导游一般,将自己的体悟与“美食风景”连结在一起,带着我们穿梭游走于不同的饮食文化之间,打破我们那些习以为常的认知,介绍给我们风景之外的风景。

       “最懂中餐的西方人”,这是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及《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在读完扶霞的《鱼翅与花椒》后给出的评价。

 







2001年扶霞在成都中道街菜市场

       如今,在扶霞新作《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集》里,陈晓卿也欣然作序:“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那么扶霞的文字肯定是你的菜。”











《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集》

[英]扶霞·邓洛普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扶霞的“中国胃”,体会那些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美味又奇异的中国味吧。


       绍兴臭霉,又臭又美

       如果说,“香”是对一般食物的普通赞美,那么“臭”才是绍兴人对食物的最高褒奖。

       绍兴,距离著名旅游胜地杭州只有一小时车程,它赖以名扬海外的主要是两千多年来一直生产的米酿黄酒,同时这里也是著名作家鲁迅的出生地。绍兴的另一类特产,就是大名鼎鼎的“臭霉”菜。它用“美味腐烂”的豆类和蔬菜进行了各种“变奏”,产生了霉千张、霉豆腐、霉苋菜……每一样都带着浓浓的发酵气息,而且闻起来越臭,吃起来越香。













霉千张













霉豆腐

       曾经一家颇为知名的绍兴菜馆老板说,吃得惯这些,绍兴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

       不同于杭帮菜的浓油赤酱,绍兴菜凭借醉、糟、霉、臭的特色成功出圈,连陈晓卿也对越臭越香的绍兴菜赞不绝口。













霉苋菜梗

        扶霞提到她与绍兴霉菜的初遇是“令人紧张”的,当她把一根菜梗放进嘴里,将腐烂的外皮吸掉,挤出黏糊糊的梗肉,再轻轻地把壳吐出来。她形容这是她从未品尝过的味道,那么不同寻常,叫人内心不安,却又异常美味;这味道丰富浓郁,臭味和鲜味的奇妙混合让人想起熟成到往外渗水的农家手工奶酪。若是能到绍兴旅游,一定要去品尝一下这让人销魂难忘的味道。

 

宫保鸡丁的故事

        晚清名臣丁宝桢,他的名字大家也许并不熟悉,但几乎所有人应该都听说过他最喜欢的那道菜——宫保鸡丁。这道由方正的鸡丁和辛辣的辣椒一起炒制而成的菜,是少数菜名并不需要英文翻译的中国菜之一。

















丁宝桢

        丁宝桢官至四川总督,被朝廷授予“太子少保”称号,尊为“宫保”,这也是宫保鸡丁前两字的由来。在其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他曾于贵州、山东、四川三个地方任职,这三个地方的人们都深深记得他嗜吃炒鸡。据当地人回忆,他很爱吃这种菜,还经常用于待客。

       宫保鸡丁最知名的所属菜系是川菜。在今天的成都,要做宫保鸡丁,就把鸡胸肉切成丁,放入热锅和干辣椒、花椒、葱白、姜片、蒜片、香脆的花生以及一种光亮的酱汁一起炒制。酱汁的酸甜比例经过特别的把握,与荔枝的味道相似,因此被称为“荔枝味”。层次丰富的复合味以及虽然刺激味蕾却并不会过于霸道的辣味,是很典型的成都烹饪风格。









宫保鸡丁

       然而对宫保鸡丁的起源地却一直存在争议。贵州厨师吴茂钊确信,宫保鸡丁的“祖先”是一道民间黔菜——辣子鸡,一道纯朴实诚的烧菜,鸡块不去骨,加糍粑辣椒和甜面酱烹制。糍粑辣椒是由当地的皱皮干辣椒与蒜和姜捶打而成的混合物,因状如糍粑,故得此名。他猜测,丁宝桢的私厨肯定对菜谱进行了改良,使其更符合当时往来高官显贵的餐桌。

       可以肯定的是,丁宝桢在镇压贵州农民起义期间,他所吃的炒鸡肉不可能被称为“宫保鸡丁”,因为他是在担任山东巡抚期间才得了“太子宫保”的荣誉官衔,被尊为“丁宫保”。不过无论这道菜有何种历史渊源,丁宝桢这个名字如今已经与这道菜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正如扶霞所说,这道菜跨越来了时间的洪流被端上无数人的饭桌,演绎出了不同的味道。

 

舌尖美味

       鸭舌,一个吃起来非常麻烦的小东西。没有肉,就是几根软骨,被橡胶一样的外皮包裹着。大部分西方人的餐盘里不太可能有鸭舌,但在我国,鸭舌、鸡爪等一系列相对“边缘”的动物身体部位是非常美味的佐餐菜,令人欲罢不能的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口感”。

 













 







麻辣鸭舌

       中餐饮食讲究从吃东西时完整的感官体验获得愉悦享受,而“口感”与香气和味道都密不可分。当我们解释自己为何喜好某种食物时,除了味道,往往会将口感列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所以衍生出了如脆、酥、糯、滑、弹牙这样的形容。
















鸭脖

      除了常见的口感外,扶霞还挑战了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堪称“高格斗系数”的食物,比如啃鸭脖。在英式正餐中,食客要拿着刀叉,礼貌优雅地吃,把食物残渣吐出来被视为一种粗鲁的行为,所以鸭脖这种少肉多骨的食物,对他们来说简直难以招架。她还曾经吃过一道名为“土步露脸”的菜,鲜汤里有“两百条小鲇鱼的腮帮子肉”,面对这道菜,心理上的满足更是超越了感官口腹。

      无论是有些怪异味道的“绍兴臭霉”,还是吃起来很“粗鲁”的鸭脖,或是那道已被我们品尝过无数次的宫保鸡丁,它们都是值得我们尝试或一再品味的。通过品尝不同的食材,用新的方式去吃,因地域导致的天然隔阂就能被逐渐跨越,而这种隔阂正是人的偏见所滋生的土壤。美食治愈人心,原来不仅是带来身体的滋养和心情的愉悦,更能从认知上改变一个人,这正是扶霞通过《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集》向我们传达的。

       张嘴吃饭,敞开心扉,打破偏见,方可“解放”舌尖。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