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阅读

生命合伙人

  

生命合伙人

戴亚楠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2

即将上架

 

人与人之间能够奉献的真正有价值的只有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生命的一段,缘分修到才可能相见。与孩子的缘分又何尝不是如此,错过了,便失去了一个了解他的机会,也失去一段共同的记忆。他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老去,高品质的陪伴,才能够在家人中建立共同的情感纽带,才是孩子的安全感和对未来建立家庭的信心的关键。

 

现如今,在以制造焦虑为主的教育市场上,艺术教育同样愈加急功近利。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和大家一起探讨美和艺术的教育对孩子成长更高层面的意义,以及作为“零基础”的父母如何在生活中轻松上手践行美育,帮助孩子的成长,也帮助自己的成长。希望妈妈们能够放下焦虑,自信地开启家庭美育之路。

 

 

 

美的教育,从享受生活开始

 

审美是我们留在孩子身上的另一个DNA

 

你知道吗?审美这事儿最早在大概十五万年前的智人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虽然粗糙,但人类的老祖宗们已经开始收藏艺术品,在生活尚且动荡,上顿不接下顿的时候,给孩子带上用兽骨打磨的项链,最初的人类就这样开始追求美。

 

《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这本书中写到:“每一户家庭实际上都是一个封闭的审美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审美。”如果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审美空间,那么,妈妈就是孩子的审美导师。

 

作家梁晓声说:“民族和民族的较量,也往往是母亲和母亲们的较量。”育儿拼的是妈妈的人生功底,但人生功底的积累,不是去参加家庭关系工作坊,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不是告诉孩子这个美不美、好不好,而是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和他一起欣赏,欣赏生活,欣赏艺术,更重要的是欣赏孩子。美育可以获得内心的强大和能够化解一切的力量。

 

一个做教育多年的朋友,虽然工作繁忙,但他用和大女儿每日晨诵读诗的方式来体验美和艺术。女儿小小年纪,写得一手好文章。她说,读诗给她的生活带来的是一个个“短短的美好”,这些美好和愉悦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对心灵无声的滋养。有艺术陪伴,幸福加身。

 

 

 

找到生命中的Something Beautiful(美好的事)

 

最好的教育,就是此刻我们在一起。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在《工艺之道》这本书里说,一直以来,艺术(art)一直比工艺(craft)有更高的地位,他努力地给“美”正名,美术越接近理想越美,工艺越接近现实越美。他提出,比起实用功能,装饰应该是次要的。其实我觉得不妨用“为生活而艺术”来扩大“艺术”的范围,能够带来心绪美好的不妨都划归其中。

 

英文绘本《美好的事》(Something Beautiful),讲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住在环境不那么美好的社区里,她一直询问邻居和朋友,什么是他们生活中的Something Beautiful。面包店的阿姨送她刚出炉的面包,说那就是她的Something Beautiful;门口跳绳的小朋友说是他的新运动鞋;邻居阿姨生了小宝宝,这个小肉球就是她的Something Beautiful……小姑娘看到社区门口又脏又乱,她动手整理干净,她说,她要自己创造她的Something Beautiful……无论生活在哪里,物质水平怎样,我们总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自己的Something Beautiful

 

曾经约了很多妈妈分享她们的美学修炼,和大家也开了一期“美学叙事”课。同时给这个系列分享了一个名字——“成为生活艺术家”,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最舒服的一条路,找到生活中的美好,从茶道、插花、文字的美一直到流行文化与艺术……

 

 

 

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种下美的种子,孩子自会开花。

 

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传递除了语言,还有艺术,和孩子一起的创作远不止亲子陪伴。用艺术和美帮助父母建立一种内在联结,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比如共同的审美创作体验,家庭共有的美的体验和经历。这个内在联结可能比仅仅一起外出、享用晚餐、赠送礼物有更为长久和深厚的影响和记忆。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没有艺术细胞。但其实,孩子的艺术基因可以改造。这个改造不是从孩子而是从父母开始。打开自己,先进入其中,放下被禁锢的想法,和孩子一起真实地体验,多元的、开放的,随时随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起做一点美好和没用的事,被美好和艺术触动。

 

在每个家庭艺术活动中,父母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是衡量成效的晴雨表。父母艺术的行动,远比作品形式本身更有价值。和孩子一起,把玩儿材料,把颜料涂抹在画布和纸上,专注地观察一株植物……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创作对生命的回报。

 

这些不经意的共同创作,貌似记录的都是平淡日常,回头看的时候才知道,留下的都是最好的时光。

 

(内容编辑整理自《生命合伙人》、图片来自网络)


首  页 | 活动介绍 | 请读书目 | 最美书评 | 专家荐书 | 优阅读 | 沙龙在线 | 在线展览
联系电话:67358114/5-3166 邮箱:xuanc@clcn.net.cn
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技术支持:中研网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首都图书馆 京ICP备0906722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00296博客 | 微博 | 豆瓣 | 联系我们